□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我省丰富的地方猪遗传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我省主动应对、多措并举,有力有效推进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强力构建对“非洲猪瘟”的“防火墙”,确保种质资源绝对安全。
据了解,我省现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品种33个,其中地方猪品种10个。金华猪、嵊县花猪、嘉兴黑猪为国家级保护品种;兰溪花猪、淳安花猪、岔路黑猪、碧湖猪、龙游乌猪、仙居花猪、江山乌猪为省级保护品种,除江山乌猪外,均建有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这些地方猪的遗传特性很丰富。如兰溪花猪对低营养水平的耐受力较强,嘉兴黑猪母猪产仔数多,金华猪皮薄骨细,是腌制火腿的上佳原料。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地方猪遗传资源,也是在保护重要的生物基因。
面对非洲猪瘟防控的严峻形势,为切实保护地方猪种质资源安全,今年年初,我省紧急启动了生物技术保种手段,覆盖到全部品种和家系,每个家系冻精不少于1000剂,体细胞冻管不少于12管(公母各6管)。至目前,全省已超额采集80个家系、9.7万剂精液和84个家系1221管体细胞,全面覆盖10个地方猪品种的12家保种场。
为进一步强化责任,今年8月,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与地方猪资源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签订合作保护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各地的主体责任,并组织专家指导保种和疫病防控,提升保种场保种水平和保护能力。市县层面则强化了保护工作预案的制定,加大防控力度。目前,淳安花猪、岔路黑猪、碧湖猪已建成备份保种场。
此外,还密切产学研协作,省畜牧总站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合作,探索利用保存地方畜禽遗传物质群体恢复途径和方法,开展金华猪的体细胞克隆繁育技术研究、冷冻精繁育复苏地方猪群技术研究,加快科技在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上的创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