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我们村的文化礼堂,村民人人都有一把钥匙。”近日,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对记者说,村里正是通过“每人一把钥匙”的民主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使村干部们能腾出更多精力,去谋划村庄建设发展的大事。
而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则通过“天宫庄园”“西江古村”等景点的建设,逐步开发了教育、旅游等业态,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分红1万多元,大家都分享到了发展美丽经济带来的喜悦。
我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创地。今年来,各地进一步开动脑筋创新,因村制宜发展,积极探索实践,结合环境整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集体经济“消薄”等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像桃园村、湾底村这样具有当地特色的新模式“遍地开花”,交出了一份份喜人的成绩单,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
这一年,我们在“乡村美丽”上做足功夫。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级标准,同步建设浙东海洋风情、浙南生态绿谷、浙西钱江山水、浙北江南水乡、浙中和美金衢“五朵金花”。全省上下“一盘棋”推进省域“大花园”建设,高质量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高标准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打造出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乡村风貌。农村生活垃圾由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快向分类处理全面推进,76%的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由设施建设基本全覆盖加快向标准化运维转变,2.1万个村的5.01万个处理设施实行联网管理;农村厕所由户厕改建全覆盖加快向公厕规范化转变,完成提升改造公厕52176座。广大农村的环境更美丽,设施更完善,服务更便捷。
这一年,我们在“强村富民”之路上稳步前行。各地紧抓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把美丽经济发展与“消薄”、脱贫有机结合,打出了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民俗牌等组合拳,成果沉甸甸。慈溪市全面提升“浙东大农家”乡村游档次,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和农家客栈,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庆元县左溪镇留香村通过入股村里的石材、水电等项目,今年新增加了4万元的集体收入,村干部说,“手头总算宽裕点了,村里的小修小补有了资金支持,村民的幸福感自然就增强了”。常山县的民宿业主们联手创业,成立了行业协会,共同打造“慢村生活”民宿品牌,全力推动当地民宿产业发展。今年前11个月,该县乡村民宿及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228万人次,经营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20%。
这一年,我们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上坚定不移。加力挖掘、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积极探索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加快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天台县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建农村文化礼堂261家,让文化涵养村风民风,成为今年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的主办地。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建起蚕桑研学基地,成立了村企合作的生态农业公司。至今,我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已达10966家,700多万户农户参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活动。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等6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夯实全省乡村“文化内核”。
乡村是我们美丽的家园。生态立足,文化赋能,创新创业,浙江的广大乡村正在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持续向着打造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样板的目标奋勇前进。
年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