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消费

省消保委汽车消费调查显示

质量、收费和维修等问题突出

  根据家用汽车销售和维修行业近年来暴露出的热点问题,日前,省消保委组织各市消保委对全省家用汽车销售和维修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600份,走访、暗访相关汽车销售、维修经营单位35家,对汽车消费中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
  调查发现,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包括:汽车质量不稳定、价格收费不合理、存在强制消费和售后维修不满意。
  汽车质量稳定度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质量问题是消费者对汽车行业反映最大的问题。调查中,有4271名受访者表示其所使用的车辆因质量问题出现过故障,购车后2至6年间是故障相对高发阶段。有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其车辆曾因质量问题导致不能安全行驶或无法行驶。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普遍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八成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新车交付检查的具体内容。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在购车时不会仔细审视合同条款,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在维修保养时不了解维修商的经营资质及维修人员的从业资质。
  受访者认为,汽车质量问题检测鉴定困难和商家口头承诺举证困难是造成汽车维权难的主要原因。
  不合理收费、强制消费和合同不规范问题突出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价格收费方面问题,如收费明细不具体、加价收费、强制收取服务费用等。调查中,有2623人表示遇到过强制保险要求,292人表示遇到过强制按揭要求,515人反映有被要求强制购买附加商品或服务。
  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其在购车过程中碰到过合同方面的问题,如合同未写清车辆交付时间和配置标准、混用定金和订金、不签订书面合同或提车后将购车合同收回等。
  调查显示,“三包”期内,汽车维修纠纷情况总体较好。汽车维修的纠纷热点主要在:小病大修、故障误诊、维修水平低、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等,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人员虽有告知维修项目的相关情况,但并不具体。
购车及维修时要多看细问留痕迹
  省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和维修汽车前,应详细查看经营者资质,了解商家信誉,多查、多看、多问,多渠道了解车辆信息。维修保养时,应当详细了解汽车问题所在,事先询问维保项目及费用预算。
  签订购车合同时,应仔细审视合同条款,明确约定权利义务,对不公平的“霸王条款”要坚决抵制,对商家的口头承诺要以书面形式进行规范明确,对违规收费和强制消费等行为应当予以拒绝。
  在车辆交付时,应当按照所购车型的配置逐项进行验收,索要车辆合格证、购车合同、发票等相关交付材料,并妥善保管相关材料,一旦遇到纠纷应当及时与经营者联系或向相关部门投诉。 任倩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