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小镇大产业——

这朵“小红花”,全国一半产量在这里

  在建德市三都镇和村,村口“西红花第一村”的牌子特别醒目。
  近段时间,是西红花的盛花期。到农户家中,迎面一阵扑鼻异香,大片大片的紫色花朵,绽放在码得整整齐齐的方匾上。
  可别小看了这些紫色花朵,它又叫藏红花,号称花中“软黄金”。
  曾经,中国70%的西红花产自三都镇。即使现在,三都镇的西红花产量亦占了全国半壁江山。如今,这些“软黄金”还跨过山河,绽放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书写着脱贫新篇章。
花儿别样红带动一个镇奔上致富路
  三都镇种植西红花已有近50年历史,是我省最早发展西红花种植的地区之一。凭借这小小红花,三都镇农民奔上了致富路。“从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就开始种西红花。”和村64岁村民倪增法说,那时候他的一家老小都是靠西红花养活的,一亩地干花产量大概在0.75公斤,一公斤干花能卖5000元到7000元。
  也是从那时候起,三都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西红花,不少人淘到了第一桶金。
  随着种植技术的推广,利润逐渐没有了以前一样的丰厚,但在西红花的种植、采摘、烘干、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农户们依然收获颇丰。
  西红花采摘要在一个月内完成,种植户一家忙不过来,通常要请人帮忙。于是村里的大妈们成为最好的劳动力补充:或是将花朵从球茎上采下,存放好,或是成为剥花丝的师傅,将花朵中间的红色柱头仔细地取出,放在小盆中。
  到了傍晚,再称一称重,看看今天的劳动成果。师傅们是按各自剥出花丝的重量来领取工资的,“每天挣个百来块钱,也蛮不错的。”正在剥丝的蔡阿姨说。
花香飘千里给另一个乡铺就脱贫路
  当三都镇的西红花开满院时,1000多公里之外的岑巩县羊桥乡,也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去年,三都镇西红花种植带头人王根法被请到羊桥乡,带过来的不只是扶贫资金,更有授人以渔的技术。
  由于西红花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产业,对土壤、气候、技术等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当地选择先小规模发展,在王根法的带领下,去年该基地种植西红花35亩,覆盖了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祝坝村以及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蓑衣村。
  王根法介绍说,去年的试种很成功,试种收益达到134万余元,实现纯利润68万余元。今年夏天还举行了利润分红大会,416户贫困户816人,人均分红500元。
  今年下半年,王根法把步子放大了,种了90余亩,这些天正在抓紧采摘,“这边天冷潮湿,花期更早些,已经快接近尾声了。”
  据初步统计,这近百亩西红花收获干花50公斤,预计将有百万元利润。“明年将力争达到400亩,并建成贵州最大的西红花室内智能繁育中心种植基地,也会有更多农户自种。”王根法说,他在当地组建了岑巩祝发西红花专业合作社,不仅教农户技术,还采用“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助力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花间有新梦正昂首走上产业化之路
  这些年,中国的西红花种植范围越来越广,河南、上海、江苏等地都有培植,进口的也不少,价格不一。但三都镇西红花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没有太大变化。“西红花还是要靠品质说话。”在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里,运营负责人游小毛夸起自家的西红花,说了两个“最”:“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价格最高!”
  把西红花分级,是王根法的合作社力推的一件事,以避免鱼目混珠,也让种植户更有动力好好培育。游小毛说,品质好的西红花,最高能卖四五百块钱一克。“我还是很看好中国的西红花市场的。”王根法说,“目前中国的西红花种植面积还不到1.5万亩,远远没达到饱和,市场整体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合作社的基础上,让西红花走上产业化道路,这是大家的共识。“唯有实现产业化发展,才能赢得更大效益,才能让种植户、销售等各方面利益得到更好保障。”三都镇相关负责人说。
吴佳妮 姚颖康 方祺 孙浩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