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本报讯 小小“村务卡”,发挥大作用。今年以来,湖州全市1021个村的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全面实行“村务卡”结算,不仅让村账管理更规范,而且支出明显减少。1至11月份,全市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同比减少12%。
据介绍,村务卡一般使用先支付后报销的管理方式。该市吴兴区湖东街道谈家扇村报账员陆慧萍作为特定持卡人之一,在采购办公物资时用村务卡支付结算,并向供货方索要发票、支出明细单据和交易凭条等凭证。陆慧萍说,凡村里大大小小非生产性开支,均需在向村委报备通过后,用村务卡先行付款,相关票证待村民理事小组每月审核通过后,村集体账户才给报销、补入资金,实现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全程留痕可追溯。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村务卡结算制度为农村集体“钱袋子”套上“紧箍”,避免了现金公私不分、白条抵库、虚列报支等问题。村务支出一律不得签单挂账,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由过去无迹可寻、无据可查的现金支出转变为留痕化、实名化的刷卡消费。村务卡由每个村的村支书、村委主任和记账员作为持卡人,一人一卡。村务卡上每消费一笔,持卡人就会接到银行短信通知,使每一笔都“输出有名”。
在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二维码。村民李作元拿起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村务卡”里的支出明细。他说,以前村级财务公示资料里只有开支大类和大宗数额,大家对每一笔支出是否能明明白白总是心存疑惑。今年起所有非生产性开支都从网上走、都有记录,村务卡成了村务公开的“透明卡”、群众满意的“放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