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岂能一再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

  □扶青
  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向社会公众传递出坚决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鲜明信号。可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近日,四川一批农民工向媒体反映,工程承包商在工资卡上做手脚,600多万元的农民工工资款拖欠两年,在与开发商直接对接后,又被拖欠300万元。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成立了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强化欠薪治理。如此背景下,仍然出现严重的拖欠问题,说明一些地方在贯彻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肠梗阻”,亟待疏通。
  国家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专项账户,其本意就是做到专款专用,减少工资发放不固定的情况。为了实现实时结算,国家还规定相关部门进行监控,在工资未到账的时候发出预警,提醒企业及监管部门提前介入。在上述案例中,虽然建立了专项账户,也按时进行打款,但工程承包商却要求农民工统一设置密码,统一上交管理,导致农民工拿到工资卡时,里面的钱早就被冒领了。而且,账户里的工资也跟其他工程材料费用混在一起,明显违背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的初衷。
  好端端的政策善意,在落实过程中跑偏了、走样了。此时,作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最后一道栅栏,地方主管部门本该有所作为,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见到这样的解决态度。当地住建部门多次表示,农民工报送的工资表不完善,但这种表示都是农民工找上门后的被动回应;当媒体记者和农民工一同去当地人社局调查,却被多种理由一口推回给了住建部门。如此种种,相关部门不只是对拖欠问题解决不力,更明显存在工作作风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变相纵容了拖欠。
  这次一百多位农民工联名给媒体写信投诉,就是希望能引发社会关注,向相关部门传递压力。接下来,问题可能会解决,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国家设置了那么多的机制,三令五申强调落实,但一些拖欠问题还是走向了“向媒体举报”这条路?在这方面,责任缺位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反思,劳有所得是基本常识,也是法律规定,稍用点心就可以解决,何必非得让自己曝光?
  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仅要建立一个协调解决欠薪问题、通行无阻的“横向网络”,更要强调职能部门积极履责,主动作为,认真关心关爱农民工,当好最后一道栅栏,决不能让广大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回报。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