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是初冬,寒意渐浓,但永嘉县沙头镇乌龙川村村民的脸上,却依然绽放着暖暖的笑容。村里的低保户陈时国算了一笔账,以前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今年改种了水果玉米,一亩地增加了至少5000元的纯利润,年收入起码可以增加到2万元。
这批水果玉米,曾让陈时国“操碎了心”,也让驻村的气象扶贫干部周建辉和邓闯“愁白了头”。9月下旬以来,由于持续晴天,雨水稀少,玉米地里旱情抬头,而此时正值玉米扬花授粉期,天不下雨,玉米受旱,会严重影响产量,甚至会缺水枯死,村民们对此忧心忡忡,同时也成了气象干部们心头上一块沉沉的石头,茶饭不思。
除了和气象部门同事们保持联系,每天关注着天气变化形势外,周建辉开始挖空心思想办法,为玉米地找水源,帮助村民抗旱。他利用自己熟悉的各方关系,和村干部一起向省扶贫项目办汇报,寻求帮助,同时联系镇政府,向消防部门求助,借来抽水泵和输水管等抗旱工具,和村民一起用抽水泵抽水入地,每天晚上把玉米地浇透,常常忙活到半夜一两点才收工。在周建辉的带领下,全村的玉米终于渡过难关,并获得了好收成。
金秋十月,这些水果玉米收获了。为了帮助村民寻找销路,节约支出成本,邓闯和周建辉联系购买单位,甚至用自己的私家车满载玉米,拉到杭州售卖。在10月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会上,这种能直接生吃的新品种玉米由于甜度高、品质好被人们抢购一空。为此,气象部门“趁热打铁”,将这种水果玉米搬到网上,利用“互联网+”气象扶贫平台来销售,每公斤售价12元,一时成为“网红”产品。
当看到水果玉米销售一空,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邓闯和周建辉心情格外的舒坦。被问到驻村一年多来的感想时,他们感慨良多:扶贫重任在肩,气象大有可为。他们深知作为气象人的“为民”初心和使命,要把气象科技扎根农村,让土地结出丰硕果实。
今年以来,在乌龙川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气象部门以气象现代化科技为传导,建载体、搭平台、选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乌龙川村被评为浙江省气候避暑胜地,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建设如雨后春笋;接下来,“光伏项目”“互联网+农业”林下经济特色种养……这些听起来很时尚的项目,也将走进乌龙川村村民的生活中。
不止于此,“接下来,我们要与科研院校合作,帮助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做强水果玉米特色产业,用气象科技助力农民智慧种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气候品质认证,打响品牌。此外,要让气象元素融入村庄生态环境建设中,打造农业气象实验基地,建立农业气象观测站、负氧离子观测站、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帮助村里发展民宿、餐饮、采摘观光、山林旅游等产业,打响‘避暑胜地’的气候品牌,推动乌龙川村经济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永嘉县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乌龙川村的发展蓝图。
张晓晨 林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