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做实产业扶贫提升“造血”功能

  朱昂来稿说,半个多月前,在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30多位村民在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的带领下,在红高粱党建基地里种植油菜。村主任余国华介绍说:“高粱收好我们就抓紧种植油菜,让‘粱花’组合成为既好看又增收的产业。”今年上安村集体统一种植的140多亩红高粱,收获了2.5万多公斤红高粱,可酿1万多公斤高粱酒,销售额预计40多万元,村民劳动收入20多万元,村集体净收入可达10多万元。
  与一些地方的贫困村、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脱贫致富的志气相比,大溪边乡注重激发干部群众自主脱贫的勇气和志向,从精神扶“志”、科技扶“知”、教育扶“智”入手,组织低收入农户学习“他山”先进经验,发展红高粱、来料加工等产业;开展高粱、油菜、中蜂养殖、烹饪等技能培训,增强低收入农户“造血”功能。截至目前,该乡低收入农户从2013年前的2440户、7684人减少到464户、756人。大溪边乡的做法值得点赞。
  恢复“造血”功能,离不开产业扶贫。大溪边乡针对乡域特点,大力发展以红高粱为核心的特色效益农业,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党建统领、整合帮扶资源、推动基地示范,以党建“三个三”工程为载体,通过“党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送技术到田头,送服务到家中,推进全乡11个村种植红高粱,实现脱贫增收。
  大溪边乡的做法告诉我们,产业扶贫并不是简单确定一项产业,交给农民去做就行了,这中间有很多具体细微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服务,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去帮助指导抓落实。首先,前期要反复调查研究,找准适合当地贫困户实际的扶贫产业项目;其次,有了产业之后,就要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最后,还要指导农民提前谋划农产品销路,拓宽销售半径,以免遭遇“卖难”,出现有产业却无效益、甚至亏损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村、贫困户真正恢复“造血”功能,强力推进产业扶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