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潮来稿说,近日,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担山村第十二届文化艺术节如期举行。文化节不仅深受村民喜爱,而且吸引了周边村庄群众前来观看,让农民群众品味到了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
上虞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1家。农村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如何“动起来”,使其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的平台?对此,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制定出台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不断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评、奖”长效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
然而,人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地方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少、利用率不高,有的甚至闲置、功能弱化等。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村民精神文化家园,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农村文化礼堂“动起来”“活起来”,真正“火”起来。
让农村文化礼堂“动起来”,就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要重视吸引返乡大学生、青年团员、大学生“村官”等年轻群体从事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优化管理员队伍。同时,要加大本乡本土农村文化能人的培养,让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文体活动走进文化礼堂,引领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让农村文化礼堂“动起来”,就要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文化礼堂作为一种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要想在乡村生根开花,前提必须得立足乡土、接地气,伴有浓浓的泥土芳香。要创作一批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戏曲、故事、快板、相声等文化曲目;定期组织一批农村乡贤、孝德模范等身边好人走进文化礼堂以身说教,切实提升道德感染力;进一步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把优秀传统文化收集充实到农村文化礼堂中,供群众参观学习、传承文脉,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涵养池”“道德伊甸园”“心灵净化器”“致富后花园”。
让农村文化礼堂“动起来”,还要共建共享文化资源。鉴于村级文化礼堂资源局限、形式单一的实现情况,共建共享文化资源至关重要。可以乡镇(街道)、系统为单位,建立文艺人才资源库和文化共享库,根据文化礼堂的不同需求开展菜单式点单服务,共享文化资源和成果。对外,可与民间社团联合开展“文化送亲”“文化选亲”“文化定亲”活动,共享部分功能场馆,免费提供创作和活动基地,让民间社团为文化礼堂举办特色活动献计献策。
总之,农村文化礼堂须用文化来滋养。只有让农村文化礼堂“动起来”“活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武器,持续迸发出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