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从10月到现在,我们村的鲜白笋片卖出了2500多公斤,收入1.5万元左右。”近日,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村支书吴世文说,以前谁也想不到,竹笋也能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一个来源。
花桥是个地处大山深处的畲族村。该村将集体的山林地、闲置农房承包给合作社和农户,鼓励发展竹笋、茶叶、香榧等特色农林产品,既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也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短短几年间,村集体从收入为零发展到去年经营性收入7.75万元,成功摘掉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周边村庄纷纷复制“花桥经验”,因地制宜,相继建设了果园基地、食用菌基地、中峰养殖基地、雷竹基地等。
上垟镇泗源片的几个村,有毛竹林近3.6万亩。为合理开发利用毛竹资源,镇里牵头组建了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由各村按入股资金分红。在上级资金支持下,实施盘活旧厂房项目,现已和两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待全部厂房出租后,预计每年可为各村集体增收26万元。
木岱村积极探索以渔养河、以河护渔,通过招商引资,外租河道,租期为40年,每年可收取租金2.5万元。承包方已向河中投放鱼苗2500多公斤,让鱼吃水草、清水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地处浙闽赣边界的上垟镇,近年来把“消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针对各村实际分类施策,开好方子,找准路子。至目前,全镇20个村经营性收入已达121.09万元,同比增长9.6%,全部通过今年的“消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