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沙漠里也能“长出”水产

阴山下上演“盐碱水养海虾”奇迹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向北,对岸不远处就是属于阴山支脉的乌拉山;往南,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就是著名的库布齐沙漠。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小镇恶劣的生态环境。
  在这片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土地上,以往发展农业只能种植饲料玉米、向日葵等耐盐作物,但如今,一场“盐碱水养海虾”的奇迹,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盐碱地里“长出”海虾
  大漠、戈壁,这样的环境似乎与南美白对虾这种生长于近海的生物毫无关系,但在独贵塔拉镇的水产养殖基地里,人们通过对当地的盐碱水进行“改造”,南美白对虾就这么奇迹般地生长出来了。
  秋分过后,独贵塔拉镇的盐碱水养殖虾便进入了收获时节。笔者走进鄂尔多斯黄河沿岸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场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将一笼笼刚捕捞上来的南美白对虾倒进筐内称重,这些对虾将很快被端上当地居民的饭桌。“这一批捞了一千多斤。”一名正在装虾的工人对笔者说。
  笔者了解到,往常这里的耕地播种饲料玉米和葵花前,都要引入大量黄河水进行浸泡,将土壤表层的盐分进行溶解后排走,降低土壤含盐量后方可种植作物,而养虾利用的正是这种盐碱土壤经过浸泡所排出的盐碱水。今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简称南海所)养殖室副主任朱长波研究员带领团队来到这里驻点指导。据南海所研究员张家松介绍,当地水产管理站的技术人员研究盐碱水成分改良参考的技术资料,正是来自朱长波15年前发表的主题为盐碱水体离子改良与对虾养殖应用的博士论文。“盐碱水与海水相比,一是盐度不同,二是离子成分也不同。”朱长波告诉笔者,如果把盐碱水配得和海水一模一样,养虾自然没问题,但成本相当高,所以他们用矿物盐把盐碱水中的一些关键成分的比例配平,以符合南美白对虾的存活要求。到9月初测产的时候,当初投放的0.5厘米虾苗已经长成10至13厘米的南美大虾,证实了利用盐碱水养虾的可行性。
  从没吃过虾到以虾致富
  在大漠边上出产的南美白对虾口感如何呢?鄂尔多斯市水产管理站站长郭军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养的虾口感特别好,肉质比较有嚼头。”笔者发现,这里的虾无论是个头、外观,都与往常在市场里买到的沿海养殖虾没有区别。
  张家松告诉笔者,独贵塔拉镇位于黄河中游,水质相比位于下游的沿海地区要好很多。为了有效利用当地的盐碱地,鄂尔多斯在黄河沿岸的低洼盐碱地推广“以渔改碱”。过去主要以养鱼为主,但销路不理想,当地又在近几年发展起了盐碱水养虾。“原来我们本地人都不知道养虾,有的人连虾都不一定吃过。”郭军表示,盐碱地既不能种庄稼,也不能放牧。当地传统是种植饲料玉米,“一亩地一年的产量是一千四五百斤左右,也就能卖个七八毛钱一斤,一亩地一年才一千块钱的收入。”如今盐碱水养殖虾的年亩产量为150至250公斤,市场价可以卖到50至70元。“一亩养好了年收入能达到上万块钱。”相比过去种植饲料玉米、葵花等作物,养殖虾给当地带来了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
  王长贵是当地黄河沿岸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也是一位成功转型盐碱水养虾而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虾农”。他今年估计能从盐碱水虾塘中捕捞出5万公斤虾,总收入300万元左右。
  周边市场潜力无限
  目前,鄂尔多斯杭锦旗盐碱水养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技术方面的限制。北方内陆干旱,一年中低温期较长,这使得虾的亩产较低,与南方沿海地区动辄几千公斤的亩产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我们一年最多养三个月。今年6月才往塘里放虾苗,到了9月份水温就开始降了,晚上都是八九度到十几度,虾已经不吃料、不生长了。”郭军说,“再晚一点,虾不活动了,捕捞都是问题。”
  为解决温度对虾产量带来的限制,郭军表示,他们下一步计划把当地闲置的几百座温室大棚改造成养虾池。“我们这里过去种玉米作物只能种一季,养虾也只能养一季,如果把温室养虾发展起来了,一年可以养两茬虾,效益就高多了。”
  除此之外,当地还有大量的盐碱地有待开发。杭锦旗水产管理站站长李俊世向笔者介绍道,杭锦旗目前的虾塘面积是3600亩,但黄河250余公里沿岸还有十万亩的宜渔盐碱地,“我们计划五年之内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王长贵告诉笔者,他的公司明年要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将虾塘的面积扩大到两千亩。
  “内蒙古消费市场有限,而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离这里不远,那里没法养虾,但当地市场对海鲜又有着巨大的需求。”朱长波表示,“我们的虾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往外走。”
  笔者了解到,虾类消费在国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张家松告诉笔者,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约50万到60万吨的虾类水产品,但实际上远期缺口至少在上百万吨。“现在吃虾还是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很多地区对虾的消费还不是那么频繁。一旦这个市场打开,将是至少上百万吨级的市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内陆水产养殖业由于其低廉的地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郭军表示,由于盐碱水养殖虾刚刚起步,产量有限,当地及附近地市就能够消化了,但等虾的产量上来了,将“哪需要去哪”,甚至走出国门。“只要有市场,我们能养出来好虾,肯定能出去。
  (摘自《环球时报》 李司坤/文2019年10月1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