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东南沿海的泰米尔纳德邦,有一个名叫“马马拉普拉姆”的小镇。1984年,马马拉普拉姆镇的寺庙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这片充满了南印度风情、写满雕刻历史的风景线却鲜为中国游客所知。直到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在该小镇举行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后,马马拉普拉姆镇才开始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
神庙多由整石雕刻而成
小镇上的古寺庙群始建于公元七至八世纪,古寺庙周围一片自然风光,宁静而祥和,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进入古庙群入口后,有一条不太宽的主路,周边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氛,只是当地人的住宅、售卖日用品的小商店,石雕店错落地堆放着未完成的作品。游客也多为本国人,鲜见西方和东亚面孔。
在主路迎面而来的第一个寺庙是撒呀萨纳呀布拉姆庙,寺庙外厅屋顶绘制着亮丽的宗教图案,色彩鲜明,里厅能见到男男女女跪地烧蜡祈福。神庙身后是一块巨大的露天石浮雕,高约10米,长约30米,名叫阿周那的苦行,也称恒河的起源。浮雕石在一块天然的巨大花岗岩上雕刻,岩石中央有一道天然形成的裂痕,当地人称这道裂痕代表了从天而降的恒河水。在这道裂痕周围是人类、天神、修罗、蛇族和动物,仿佛在描绘众生见证这一神圣时刻的场景。浮雕刻画的动物栩栩如生,舐犊的鹿、抓痒的猴子、成群的大象,当地人称这些形象生动的图案表现了信徒们对神的崇拜。
在阿周那石雕旁边是克里希纳神庙。神庙刻在岩洞里,不太大,由一整块石头雕刻出来,这里的神庙大多都是这样。神庙入口是并排的几根大柱子,上面雕刻着羊或者狮子等动物。岩洞里面也雕刻着各种天神和动物。当地人称,这个神庙过去是用来举行公共祭祀仪式的。
再往前走是五部战车神庙群,简称五车神庙。这五部战车是七世纪帕拉瓦建筑艺术的最佳典范,是由五个整块花岗岩雕刻出来的,描绘了古印度五位英雄人物的战车。这五座神庙并排排列,最中间的一座突出在前,导游称这是非常典型的印度建筑形式。神庙周围还有大象和狮子的雕塑。
神秘的不倒巨石
在全球有一些有趣的石头景点,比如挪威的步道石、安徽黄山的飞来石、福建东山的风动石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一饱眼福,但马马拉普拉姆镇的克里希纳巨石却格外引人注目。
一块名为“克里希纳的黄油球”的石头重250吨,坐落在一个大约1.2米、45度的光滑岩石斜坡上,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只有约0.4平方米。虽然看起来摇摇欲坠,仿佛随时要滚落下来,但当地人称这块石头已经屹立不倒了1300多年。据称帕拉瓦国王曾令其军队中最强壮的勇士移动它,最后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尝试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的地方统治者担心巨石滚落下来摧毁山坡下面的城镇,于是让7头大象拉它,也没有成功。在过去的1000多年里,连海啸、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都没能让这块巨石移动分毫。
这块石头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当地导游称石头具有磁力,能够吸附铁石。对于黄油球是如何形成的,人们也有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神灵把岩石放在那里,也有人认为是自然形成的,经侵蚀、水流、风吹等形成了球石,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合理、权威的说法能解释它的来源。
有人提出,靠侵蚀、水流或风吹是不可能塑造出克里希纳黄油球的形状的,因为这块石头从山坡下看似乎是个完整的球形,但在另一面,有一半石头像被人用刀切断一样,截面非常光滑。至于巨石的另一面是被什么切掉的,也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
几千位石雕艺人
当地丰富悠久的石雕文化也成就了一批出色的雕刻家,村民家里通常都摆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石雕艺术品。当地村民也把雕刻当成主要的谋生手段,在小镇上可以看到一家家出售雕刻艺术品的商店,有的是出售原始的石雕,有的出售加工后上过色的更精致的石头雕刻品。据当地人介绍,全镇有好几千名雕刻艺人,有的家庭所有成员都从事雕刻事业。
当地人介绍,这些石雕艺人一天能挣800卢比,约合人民币80元,属于当地比较高薪的工作,但是工作十分辛苦。村民非常自豪地称,马马拉普拉姆镇已经是印度远近闻名的雕刻之乡,他们的作品不仅游客购买,还出口到了其他国家。
某石雕店老板说,希望通过这次领导人峰会,能有更多的中国游客了解到当地的石雕魅力,他们便可以将石雕产品出口到中国了。
(摘自《环球时报》 曹思琪/文 201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