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科技

金线莲的三种栽培模式

  金线莲生长发育对环境因素要求严格,因此创造适宜植株生长的环境,是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所在。栽培模式主要有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
  设施大棚集约化栽培模式
  设施栽培是指通过创造人工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使金线莲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摆脱不良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并可按需求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采用大棚种植金线莲,一般分为3类:玻璃温室大棚、连栋钢管大棚和简易大棚。搭建大棚前应清除四周的杂草及废弃物,并集中烧毁,同时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毒。大棚走向因地形而异,一般以南北走向为宜;玻璃温室大棚和连栋钢管大棚的棚顶及四周先覆盖薄膜再盖遮阳网,便于人工控制棚内温度、光照、湿度,大棚内要安装风机、水帘系统及微喷灌系统。简易大棚一般用毛竹进行搭建,棚顶及四周覆盖薄膜和遮阳网,有条件的可安装微喷灌系统,棚的四周应挖排水沟,方便排水。在种植前需对金线莲的组培苗进行炼苗,以增强组培苗对大棚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移栽成活率。
  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
  林下仿野生栽培是指根据金线莲物的生长发育习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木枝叶的遮荫效果,形成有利于金线莲生长环境的一种栽培模式。
  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不与粮食争田地,不与林木争林地,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有效解决了中药材生产的土地问题,值得推广。根据林下仿野生栽培形式不同,可分为林下地栽和林下立体栽培两种类型。
  林下仿野生栽培应选择阴湿、凉爽、弱光、水湿条件优越的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毛竹林,种植地坡度应小于20度,以东坡、东北坡为佳。种植前,清除林中的老枝、病枝、弱枝和机械损伤枝,以及杂草、杂灌等,在林木之间架设一层遮阳网,使林木的遮阳率在70%-80%。对选好的林地进行平整,去除大石块、树枝,开沟作畦,畦宽110厘米左右,高15-20 厘米,长度根据地块而定,开好畦沟、围沟,以雨后地块无积水为宜,种植地四周配备相应的预防鸟害、鼠害等设施。将栽培基质拌入腐熟的牛粪或者羊粪,铺于畦面上,基质厚度为10厘米左右。按照(3-5)×(3-5)厘米的密度进行移栽。栽种后10天左右,选择阴天进行间苗与补苗,间苗时留优去劣,发现缺苗时及时补栽,宜早不宜迟。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幼苗成活。移栽成活后,每隔15-20天,用氨基酸液体肥料或兰菌王喷施1次。高温干旱季节,通过喷雾进行降温增湿,雨季要及时清理排水沟,保证沟底无积水。金线莲林下地栽种植床易滋生杂草,应及时清除,并定期清理遮阳网上的枯枝落叶。种植基地应派专人看护,或安置监控设备及报警系统,以防盗窃事件发生。
  盆栽模式
  金线莲株型小巧美观,叶形优美,叶脉金色呈网状排列,花白色,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状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偏斜的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可以单独进行盆栽,也可与兰草等其它盆栽苗木镶嵌搭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盆栽形式可分为盆景式栽培和提篮式栽培两种类型。
  盆景式栽培可选用瓦盆、紫砂盆、瓷盆或塑料盆,使用前用高锰酸钾进行浸泡,花盆底部一般铺一层碎石或碎砖,然后再铺设栽培基质,可选用泥炭土、木屑、树皮、花生壳、河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既要满足保水性、通风透气的要求,又要有利于植物固定。移栽的种苗可以是经过驯化的组培苗,也可以是经过种植的成苗。高温炎热季节,除对植株喷水降温增湿外,还需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否则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进入冬季前要对金线莲进行抗冻锻炼并适当降低湿度。
金华市农科院 吴梅 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