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提起金线莲,许多人或许并不陌生,早有所闻。近年来,这种曾默默无闻的药用植物,短短数年间身价猛涨,在浙江常被作为高档养生茶、保健品备受消费者追捧,市场上标称野生干品的金线莲,最贵时每公斤卖到四五万元。
眼下,正是金线莲采收的季节。在金华市农科院金线莲大棚培育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营养盘里密密麻麻种着一种植物,暗绿色的叶片上,布满一条条有光泽的“金线”。“这就是金线莲,在浙江几乎很难找到的濒危兰科药用植物。”金华市农科院院长郑寨生指着眼前的植物介绍,这几年,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金华市农科院把金线莲产业化作为重大专项科技项目进行攻关,通过与金华市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金线莲繁育基地,年可繁育3600万株金线莲种苗,加快金线莲产业化发展。
野生资源濒危
金线莲,别名金线兰、金丝草,为兰科开唇植物花叶兰属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其性甘、味平,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对人体十分有益。金线莲的药用价值,最早见载于东汉药典名著《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据记载,金线莲具有凉血泻火、消肿止痛等功效,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胆固醇过高、动脉硬化、脑中风等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常作民间用药,有“药王”“神草”等美称。
作为药用植物,金线莲的适生环境十分狭窄,且自然生长缓慢、繁殖率低,加上飞禽走兽采食,因此野生资源极为稀少。据金华市农科院调查,我省低山区已难觅金线莲踪影,只在金华、温州、杭州、宁波、丽水等地的中海拔、阴湿常绿阔叶林深山区,发现了少量野生金线莲生长,整体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金线莲的药用、保健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和接受,其市场需求量大增。据调查,国内市场年金线莲鲜草的消费量达数千吨。
人工栽培突破
受金线莲经济效益的吸引,各地开始人工种植金线莲。但由于金线莲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种子极为稀少,发芽率又极低,再加上浙江金线莲人工规模化种植多采用温室栽培,设备成本高,因此传统的种植方法很难普及推广。现代科技为金线莲提供了发展之路,也为人工种植金线莲迎来了商业化契机。然而,这种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珍稀植物,要想大规模在我省安家落户,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需要攻克。“金线莲的大规模人工栽培应用技术研究在我省属于空白,并且如何提纯复壮退化的种苗,在浙江地区金线莲大棚、林下等种植模式下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少有人研究。”金华市农科院是我省最早从事金线莲人工繁育种植、品种选育的科研单位之一,作为金华市农科院中药材学科带头人的孔向军,研究金线莲产业化应用技术多年。
近年来,孔向军科研团队开展金线莲种苗培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攻关,先后从福建、云南、台湾等地收集引进金线莲资源30余份,筛选出适宜我省栽培、综合性状优良的“尖叶金线莲”“圆叶金线莲”“台湾金线莲”等种质资源,并加以选育,培育出适合我省气候环境的“匠康一号”“匠康二号”等多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种。
同时,该科研团队技术人员优化了金线莲组培技术,研制出适宜产业化生产的“一步成苗组培”法快速繁殖金线莲,经多年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人工栽培金线莲技术体系。
产业前景可期
“培育出优质金线莲,需经过灭菌、接种、培养育苗、大棚炼苗、分类种植等多个复杂流程。”孔向军介绍,除了优化培养基配方促进金线莲更好生长,如何提高有效物质含量,也是培植金线莲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金华市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华市农科院等单位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金线莲等珍稀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不断的试验摸索,筛选出高黄酮、高多糖的金线莲品系。“我们通过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金线莲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控制金线莲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指标,解决市场上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售假掺假等现象,成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化,让市民吃到更优质的金线莲产品。”孔向军介绍。
为加快金线莲的产业化发展,金华市农科院还与金华市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金线莲繁育基地,年可繁育生产量可达3600万株苗。
据不完全统计,在产学研合作团队的引领带动下,目前全省金线莲年人工种植面积约1000余亩,种植数量达6500多万株左,其中设施种植约160多亩、林下种植750多亩,主要集中在金华、杭州、温州等地,约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85%,年产值达4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