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通讯员 秦叶波
本报讯 “昨天刚向杭州发了16吨大米,现在还要再发4吨。”日前,安吉县天子湖镇南店村的国红粮油专业合作社里,正在忙碌的理事长徐国强告诉记者,合作社去年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今年稻米收成好、需求旺,新米供不应求。
徐国强的喜悦,来自于合作社今年实行的粮食产加储销一体化发展项目。今年3月,在政府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合作社投资500万元,新上马了一套日加工量达120吨的精米生产线,还有两个单体储量达250吨的储粮罐,从单纯的种粮,走上了加工、经营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种了20多年水稻的徐国强,今年种植面积1400多亩,其他社员有6000多亩,合作社月均销售大米达150吨。
他告诉记者,对他们种粮大户来说,种水稻是轻车熟路,但种出来的稻谷能不能卖得好,才是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合作社开展产、加、储、销一体化,有了自己的加工生产线和储粮设备,对后道环节有了更多主动权,种粮的效益更有保障了。
“目前我们每月加工稻米200吨,全年利润可达100万元左右。”徐国强说,明年还打算提升烘干能力,把月加工量提升到400吨。合作社注册了“合成良道”品牌,另一个品牌也正在注册。他认识到,种粮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在相隔不远的高禹村,早年已将500余户村民的400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牵头组建天禹粮食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今年也上马了一条精米加工生产线,建设了600吨的储粮罐。“从种植源头起,我们就统一提供农资和农技服务,按照标准栽培,严控化肥、农药用量,增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合作社理事长李志友告诉记者,通过这些举措,米质上去了,成本下降了,仅化肥农药成本就亩均降低300元左右。明年,合作社打算在杭州开设稻米直销点。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安吉县拿出专项补贴资金400万元,为规模种粮主体配套建设粮食储存、加工、包装等设备,建设全产业链运行体系,打造“有基地、有育秧、有烘干、有储存、有加工、有标准、有品牌、有质量、有市场、有服务”的“十有”产业发展格局,在大大提升种植主体抗风险能力、稻米加工品质和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加速了该县粮食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