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未及刺破黑暗,大地染着灰蒙蒙的迷雾。在台州的三门湾畔,一群群“讨海”的人早已在滩涂边挖、铲、抠、捞、捡。
近年来,三门县充分发挥山海优势,推动建设“鲜甜三门”品牌,同时全领域植入“鲜甜品牌”,培育山海风味的“鲜甜产业”,打造宜居宜游的“鲜甜环境”,创造群众向往的“鲜甜生活”,让“鲜甜三门”成为闪亮的名片。
培育“鲜甜产业”
立秋后,青蟹愈加肥美。在上海经营三门小海鲜的卢健军也格外忙碌。“今天的青蟹已售空,你要的话明天我给你预留哦。”三门青蟹供不应求,让他有点幸福的烦恼。
卢健军最早是摆摊售卖三门蛏子,自从纳入“鲜甜三门”品牌体系,现在已经从蛏子一个品种做到30多个品种,今年预计销售额超过1.5亿元。
三门小海鲜的热销景象,是三门培育“鲜甜三门”品牌,做强“鲜甜产业”的战果。三门作为我省海水养殖大县,有59万亩的浅海、21万亩的滩涂、19万亩的海水养殖基地,全县44万人口有30%从事海水养殖及相关产业。但长期以来,都是粗放型发展,缺乏统一品牌包装,融合发展不够,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宽。
2018年来,在台州市统一推动下,三门县确立打造“鲜甜三门”区域公共品牌,引领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农渔文旅一体发展,形成共同品牌抱团闯市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提升外界对三门的“鲜甜”印象。
这两年,三门先后被评为中国小海鲜之乡、国家气候康养县、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并通过开展中国小海鲜博览会,拍摄微电影,亮相世界园艺博览会,线上线下推介等,进一步打响了鲜甜品牌。其中,三门青蟹、跳跳鱼、缢蛏、望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达40亿元,获得201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区域品牌第69位,海产品类别排名第一。“一直以来,我们注重生态养殖,与多家高校院所合作,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实施蟹虾贝混合养殖、科学养殖,并向冷链物流、产品加工、渔旅融合等全链式发展,不仅真正做到了提高效益、保护生态,还孕育出了更加鲜甜的三门小海鲜。”三门县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该县所有农渔产品在拥有自己品牌的同时,都打上“鲜甜三门”品牌商标。全县所有合作社均加入“鲜甜三门”母子品牌运作,提升“鲜甜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百亿“鲜甜产业”。
打造“鲜甜环境”
白墙黛瓦隐匿在青山绿水间,山花烂漫,天空澄碧,纤尘不染……漫步于三门县花桥镇方家渔村,美如画卷的自然美景,加上一幢幢错落有序的农家别墅,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既能看田园美景,又能观海塘风光,连民宿也带着浓浓海洋气息!”在赞叹声中,几位游客连连按下快门,留住这一美景。
眼前这个小渔村,拥有着一饱眼福的山海风光、一饱口福的海鲜美味,更有着别具一格的渔家风情民宿,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像方家渔村这样的美丽村,在三门县有80多个,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享受着这一“鲜甜环境”。
近年来,三门全面开展“百村万院海上大花园”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八大行动”“三大革命”,同时将鲜甜的感官印象,作为美丽乡村环境建设统一的标准要求,通过实施庭院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田园革命,扮靓乡村底色,在建设中植入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渔俗文化、海防文化,打造一批有渔味、文味和美味的美丽渔村、文化古村,建成了中国最美村镇潘家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古村东屏村、中国传统村落岩下村等一批美丽村落。
如今的三门,宜居宜游的“鲜甜环境”,正融合着山海风味的“鲜甜产业”,在三门湾畔串起了一个新的“鲜甜”旅游圈。该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把红色亭旁之旅、绿色湫水峡谷、古色横渡乡村、蓝色渔业园区串联起来,打造多彩山海风光环、山水古镇文化环、农耕田园体验环以及绿湾海韵“一轴三环五主题”,让游客享受难忘的鲜甜之旅。
创造“鲜甜生活”
“我们店是整个市场里青蟹线上销量最多的。我的货,发到新疆、内蒙古、青海的都有。”在三门青蟹批发交易中心一间名为“蟹必剥”的店铺里,老板李明莲向笔者展示厚厚的一叠快递单。
据了解,李明莲于2009年开始做网店,如今一年销售额达800万元。除了青蟹,她会在休渔期销售海钓的带鱼、鲈鱼等,开渔后销售鹰爪虾、红虾、小黄鱼、豆腐鱼等。“休渔期间一天的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现在每天大概有3万多元。”李明莲说。
目前,该县小海鲜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200多户,每天快递发出去2万多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生创业者加入到网络销售的队伍,共享“鲜甜生活”。
去年,三门县160个渔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有300多万元,渔民户均收入近40万元,接待旅游200多万人次。按照《三门县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实施方案》,到2020年,三门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收入与低收入农户收入比均要缩小到2:1以内。
孙岚 李贝妮 鲍雯霞 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