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本报讯 打开海宁市农业农村局“三资”监测平台,即可查询该市182个村(社区)的“三资”数据,每个村的银行开户信息、村级账务处理、资金使用等情况都一目了然。系统还会对经营合同等4方面10项内容实行“红、黄、蓝”3级预警,一旦发生合同超期、资金支付超限等情况,系统会自动提醒督办整改。
上述画面,是嘉兴市前不久召开的加快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现场会上的一组镜头。海宁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这样的全流程、全方位监管,强化了对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约束,有利于遏制农村“微腐败”现象。
近年来,嘉兴市以“三资”监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举办类似现场会,既全面开展“三资”清查,摸清底数、盘活存量,又整合提升基层产权交易平台,统一纳入管理;既全面分析“三资”管理中公权力运行轨迹,认真查找风险点,明确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又加大公开力度,深化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让群众真正看得到、看得清;既加大监管力度,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建设全覆盖的“三资”监督网,又通过实时动态监管,运用大数据分析比对,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目前,该市各县(市、区)正探索建立“清单制”、落实“报告制”、严格“问责制”,不断夯实“三资”规范管理的廉政之基。
秀洲区建立村级党组织书记年度履职报告、村监委主任月度监督报告、村级纪检委员双月度问题报告制度。南湖区为村干部立规矩、明底线,出台干部廉洁履职纪律红线20条。平湖市以健全农村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为抓手,编纂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让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按“图”用权,让村民“照单”进行监督。嘉善县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员制度,以“一册三定”为载体,定事督查、定期会商、定向预警,强化对“小微权力”的动态监管。海盐县探索“互联网+公开”方式,以微信群为载体对党务、村务、财务、事务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桐乡市坚持“百姓事百姓议”,依托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发挥基层自治的力量,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嘉兴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三资”监管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最关键的领域之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多年来,嘉兴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手抓监督,一手抓保障,构建基层保廉倡廉网,不断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形成有效工作体系。近3年中,市县两级共组织巡察村(居)561个,发现问题4157个,问责处理196人,完善制度346项,不少举措是全省乃至全国首创,有多个县(市、区)获评全国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