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三资”专业管 阳光晒“村账”

永康农村“三资”管理开“绿窗”

  □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我村是城郊村,资金进出量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复杂。自街道试点开展‘三资’管理改革‘绿窗’模式一年多来,‘三资’制度详细明确,管理规范高效,每一笔都‘晒’得明明白白!”近日,在永康市江南街道三资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溪心村报账员周妙庭告诉记者,村里涉及“三资”的信访事件没有了。
  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绿窗”模式,是永康市在全省的首创,自去年4月起在江南、前仓和古山3镇(街)试点。一年后,该市正式出台《永康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绿窗”模式在各村“落地开花”。
  “在不改变村级‘三资’权属和监督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我市把村级财务代理的会计业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业务分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永康农商银行代理。”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应明告诉记者,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有效解决了原先“三资”中心人员稳定性差,专业水平低的问题。还率先推行永康农商银行代理会计和镇街专人监督的双审核制度,确保所有“三资”票据的合规和真实。实行村务公开栏和电子账的“双公开”制度,在所有村社搭建集体“三资”互动电视公开平台(“绿窗”),确保村级账务所有票据在电视上及时、全面公开。
  “村办公室2月份电费:117.18元;村办公大楼资产原值:135万元;村溪滩田面积:7亩……”在江南街道历阳村,记者点开这个互动电视公开平台,该村过往的“三资”账目一目了然。
  一旁的市农业农村局干部黄森介绍说,永康为农村“三资”管理开设“绿窗”,既有力约束了资金使用、资产运营、项目管理,还达到了“保护村干部、保护集体资产,促进公平公正、促进工作推进”的实效,可谓一举多赢。
  目前,“绿窗”模式已在该市1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农村“三资”安全防线,已代理收支业务64750笔、39.43亿元。3个试点镇街的“三资”代理服务率、按时报账率、账务处理率、按规公示率,全部实现100%,获得了村民群众的信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