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百姓眼中的变化”专栏,从本报历年评选产生的“浙江农业农村十大新闻人物”中挑选一部分代表,请他们讲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所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以此凝聚奋斗精神,抒写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杨凌紫
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漫步乡野,嗅到的是清新的“泥土香”。
茂林修竹,苍翠清丽——放眼四眺,望见的是迷人的“生态绿”。
“这条路,我们走对了!”8日,同记者说起70年来,安吉余村从谋生计、求温饱,到讲环保、重生态,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的标杆,原村支书鲍新民充满了自豪和坚定,“如今,在余村人心中,村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但这条绿色发展之路,余村走得并不顺当。今年63岁的鲍新民,回忆起少年时的村庄直摇头:“住的都是平房,路窄小又不平,家家户户都要砍柴烧火做饭,山上植被稀疏。虽然辛苦劳作,开山拓地造田,但生活条件好的并不多。”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余村开始搞多种经营,发展乡村企业。尤其是利用山里的优质石灰岩,开办了采矿厂、水泥厂、化工厂。“那段时期,每天大炮小炮不断,工厂几乎日夜不停。”鲍新民说,石炮声震天响,炸出了一块块“金疙瘩”。全村200多户人家,村民收入大大提高,骑上了摩托车,盖起了新楼。
矿山成了余村的“靠山”。到了90年代,小小的余村就开办了十几家工厂,最好时一年能创造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鲍新民于1992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他说,在当时,以为是找到了一条致富道,但后来发现还是没完全走“正”:“这些工厂都是污染较重的,因为忽视了环保,问题也随之而来,山光秃秃的,水黑黝黝的,灰尘飞扬,捂着鼻子都出不了门。而且,还有难以预测的矿难风险。”
“靠牺牲生态发展经济,注定不可持续。”村“两委”开始反复讨论,到底要不要关掉矿山和污染工厂。2001年,安吉县正式把“生态立县”确立为发展战略。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八八战略”,把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条,让余村看到了新的发展之路。
2005年,鲍新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余村关掉了最后一座矿山,污染工厂也全部关停。山慢慢有了绿色,水逐渐变清了,但村集体年收入却跌到了20万元,村民的质疑声不断。鲍新民坦言道,其实别说村民不理解,不少村干部的思想也转不过弯。那时真是压力巨大啊,自己也怀疑这样的决定到底对不对。
转折,发生在同年的8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当时,我汇报完村里的发展情况,没想到总书记听了后很高兴,肯定我们停掉矿山是‘高明之举’,还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我们指明了绿色发展之路。”回忆起那一天,鲍新民仍满是激动,“我的许多顾虑,一下子全都烟消云散了。”
明确了发展的路子,余村人开始一心一意探索实践:把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集中出租,发展以竹制品加工为主的个体企业;封山护林,到外地考察农家乐,谋划发展生态旅游业……
党的十八大之后,余村进一步贯彻“两山”理念,将竹制品企业搬进工业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开展村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村庄绿化、沿线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工程,全面系统改造提升人居环境,创新建设美丽乡村。
多种新业态蓬勃发展。废矿山改建成了矿山遗址公园,林下经济种植基地大力推进,荷花山漂流、竹海游步道、休闲观光农业等生态旅游项目相继推出。当前,余村正结合国家5A级村域景区创建,全力打造集参观游玩线、“两山”理念展示带、“两山”公园、矿坑花园、美丽宜居区、绿色产业区、生态保育区的“一环一带,两园三区”村域空间布局。
已经退休的鲍新民,看着日新月异的余村满怀感慨:农旅融合发展日趋兴盛,休闲观光旅游成为重要支柱。观光车载着络绎不绝的宾客参观学习,欢声笑语喜洋洋;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文创店等不断增多,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00万元,预计今年的游客量可达100万人次。更让鲍新民欣喜的是:“保护环境已渐成村民的共识,大家会随手拾起看到的垃圾,用心守护村里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河。新时代的余村人,意气风发朝着绿色发展之路前进。”
■记者手记
余村是我省践行“两山”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拨云见日,唤醒了浙江重视生态和谐、秉持绿色发展的自觉,终使浙江成为全国唯一整省推进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去年绿色发展指数居全国各省份第三位……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到谋划省域大花园建设,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十几年来始终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坚定践行“两山”理念,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鲍新民(左一)与村民在一起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