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新时期解决我省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满足吃得好、吃得安的新消费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历经多年的执着努力,我省农产品品牌意识日益深入民心,品牌建设如火如荼、卓有成效。
□本报记者 李曜清
前不久在杭举办的全省知名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汇聚了来自各地的1000多种品牌农产品,这既是一次深受消费者热捧的“品牌盛宴”,也是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
实践出真知。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如今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实现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品牌培育与创新,坚定地走品牌强农的发展道路。
创牌图强,优质产品身价倍增
像卖工业产品一样卖农产品,有标准体系、有品牌商标、有销售网络,甚至还出现了工厂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这是老一辈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
种了一辈子蜜橘的临海人老王,从未想过自家的蜜橘就因为多了一个商标,能在网上卖出每公斤十几元的高价。
“我用卖房子的思路去卖蜜橘,有品牌,有平台,有目标客户群,并且要有丰富的品牌价值在里面。”老王的儿子王永波,辞去了在城里卖房子的工作,回到老家接手父亲的橘园。王永波坦言,从小看着父母在橘园忙活,橘子产量一直不高,价格还被橘贩压得很低。要想橘子卖得好,卖出高价,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橘二代”王永波注册了“格桔”品牌,并开发了“格桔生鲜”微信销售平台。经过几年营销,朋友圈里有了1万多铁粉。现在除了格桔牌蜜橘,还有嵊州桃形李、仙居杨梅等系列品牌农产品。去年9月,他还成为了盒马鲜生的供货商,当年就销了2.5万公斤蜜橘。
王永波告诉记者,近年来一直在思索,努力丰富格桔品牌的内涵。通过品牌营销、建立健全标准生产体系,扩大平台和规模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合作,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
纵观我省各地,奉化水蜜桃、建德草莓、新昌小京生、大陈黄鱼等传统农产品,在经过品牌“加身”后,无论是产量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随着品牌化发展势头愈来愈猛,又反过来成为产业提档升级的强劲动力。
像陆羽《茶经》中名列翘楚的紫笋茶,历经千年沉寂后,在产地长兴恢复试制成功。特别是2000年以来,长兴每年安排数百万元至上千万元财政资金,补贴支持品牌打造和推广。当地政府通过推行“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在全国打响了长兴紫笋茶品牌,在北京、上海市场格外受欢迎。
有心栽花花更艳。长兴紫笋茶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统计数据显示,至去年底,我省已有8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近年来,我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传统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今年还启动了农产品品牌品质提升行动,通过品牌建设、质量和品质管控,助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区域共推,合力打造共用品牌
农业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农业大省,浙江坚持遵循品牌建设规律,抓质量强基础、抓主体强带动、抓宣传强推介、抓政策强保障,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嘉禾熟,天下足。去年6月,嘉兴在上海发布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全市启动了区域公用品牌系统建设。嘉兴的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自此进入了全新阶段。”嘉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作为嘉兴接轨上海第一站,平湖市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金平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平湖毗邻上海,每年有六成农产品销往上海。当地在品牌培育过程中,利用优势和机遇,鼓励农业主体拓展销售渠道,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接轨大上海。
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浩介绍,自“金平湖”品牌发布以来,该市不断强化与长三角农业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农业转型发展。与上海蔬菜集团签约合作,共建现代农产品交流中心,为“菜篮子工程”再添新保障。
在浙西丽水,作为国内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近年来更是声名远播。该市立足农产品“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管控,双向解决消费者需求和农业主体服务问题。至去年,品牌加盟企业已达863家,累计销售额135.2亿元,农产品平均溢价率在30%以上,品牌价值26.59亿元。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农民也由此逐渐增收致富。
闻风而动的景宁县,着力打造“丽水山耕·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去年9月,成立了由30余家规模农业主体发起的精品农产品营销联盟,向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由此,把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整合为一体化发展的规模优势,大大提升了“景宁600”品牌整体影响力。不久前,30多家大牌采购商齐赴景宁,即与当地农业主体达成500万元的采购意向。
在去年冬季发布的全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综合评价结果中,“丽水山耕”稳居最具影响力十强品牌榜首。舟山带鱼、安吉白茶、大佛龙井、雁荡山铁皮石斛等品牌农产品,亦荣列榜单。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将坚持行稳致远着力构建农业品牌培育、管理、推广和保护体系,提高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