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鼓作气:重整家园迎国庆

——“利奇马”重灾区临海乡村走访记

  □本报记者 唐豪
  半个多月前的台风“利奇马”对临海影响很大,古城被淹,农村断水断电、设施严重损毁。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农村生活生产正快速步入正常。日前,记者在临海乡村走访了两天,所见所闻,深受鼓舞。
  在杜桥镇上王村的青龙山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受“利奇马”肆虐过的痕迹犹存,猕猴桃藤枝上的果子稀稀落落,地面上的落叶和猕猴桃果已在腐烂。合作社负责人徐春花和家人正在捡拾新落地的果子。“经过烈日暴晒,鲜果卖相变差了。”徐春花告诉记者,她按照临海市农业农村局救灾指导小组的建议,把外形良好、品质没影响的果子收集起来,进行清洗去皮等处理,制作猕猴桃酒。
  原来,该指导小组早就了解了基地的受灾情况,给徐春花出了几招减损之法:发展加工型产品,比如猕猴桃酒、猕猴桃果酱等,质量好的猕猴桃酒每公斤可以卖到400元;矫正被台风刮斜的大棚,覆上遮阳膜;被吹倒的大棚,马上联系保险公司定损……“对受损的主体,除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政府财政也会补贴一部分。此外,我们还会给予3年的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加快恢复生产。”指导小组负责人尤建林说。
  在邵家渡街道潮际村瑞丰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瑞机看到无人机正在给水稻田施药,神情轻松了许多。王瑞机种了218亩晚稻,台风过后的连续高温高湿天气,让他的部分晚稻出现了白叶枯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方辉接到他的报告,立即联系植保公司,前往基地施救。“人工打药的效率低,跟不上白叶枯病传播的速度,常常打了这块田,那边就又感染到了。”方辉说,应用无人机飞防,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施药防治,迅速控制疫病。“现在,我们将因病枯死的稻苗拔除,重新补种了水稻。”一度忧心忡忡的王瑞机说。
  如今,农业规模化生产已离不开农机。大洋街道开石村粮食席草专业合作社内,几位维修工人正忙着抢修被雨水淹坏的5台烘干机,并将烘干机里的稻谷清理出来。合作社负责人娄国君告诉记者,维修是全免费的,而且进度很快,对严重受损的机器还会给予更换。“到目前,全市受损的农机已基本抢修完毕,”正在维修现场的卡特拉公司销售部经理汪建林说,部分难以修复的农机,我们会报告公司协商更换,费用上政府部门还有额外补贴。
  灾后的农业生产恢复持续推进,农村生活也在有序恢复。在涌泉镇沙渚村,浙大水业公司正忙着抢修生活污水排放设施。村支书杨英富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个终端、主要围栏等损毁,电源线也被刮断,现在已经修复,污水收集回归正常。”
  据了解,临海全市除永丰镇外,其他乡村的生活污水终端设施已恢复运行,泡水的风机、配电箱等需报废的设备,已统计报备、重新采购。
  21日,临海首届“美丽庭院”创意建设大赛进入开评阶段。参赛的不少村庄或多或少受到过“利奇马”的影响,干部群众劲头十足,以最快速度恢复庭院面貌。
  在沿江镇新兴村的一处庭院里,雪白的墙面上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8个大字,草坪散发着雨后的清香,休闲廊道里悠闲地坐着几位老人。村支书郑希云对记者说,台风灾害发生时,这个庭院涨水近半米,景观树被刮斜,两排竹子倒地……台风一过,村民们自发进行清理,村干部紧急联系庭院设计师前来指导。“短短10天就恢复了原样,我们有信心在大赛上拿个大奖。”
  临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局有20来个灾后恢复指导小队,在一线指导帮助恢复生产生活,大伙一鼓作气加油干,保证在9月底之前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要求,以优美的环境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