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贵元来稿说,据媒体报道,一些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打着“为患者着想”的旗号,采取“敞开院门、来者不拒”的办法,使得一些本来不出村镇或在门诊就可以治好的常见病,非要争着抢着去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把医院当成了“休养场所”。这种现象在一些贫困地区屡见不鲜、见怪不怪、带有共性。“为患者”已成为健康扶贫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无疑加大了脱贫攻坚的难度和阻力。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情况复杂、难度较大。思想攻坚和政策导向应贯穿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为患者”的频频出现,不仅暴露了“贪图私利、不劳而获”的消极心态,也暴露出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当前,脱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相关部门要下大力气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内动力和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为患者”感到羞愧和耻辱。
一是要把握精准“不跑偏”。健康扶贫要合理确定“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对象,而且要出具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同时,须防止“假诊断”证明,一旦发现要严厉查处。二是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医疗卫生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健康扶贫资金的专项检查、监督和管理。医疗机构要积极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这个大局,破除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主动做好劝解和清退工作。
总之,只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做到政策落实到位、监督管理到位、齐抓共管到位,健康扶贫“兜底”就能兜得住、兜得准,“为患者”就不会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