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论坛

粮价下调后农机合作社发展对策

  □孙权
  水稻是余姚的农业主导产业,全市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9万亩。近年来,余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分类指导等措施,推动粮食生产农机合作社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呈现数量增长快、带动农户多、服务内容宽、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水稻种植业发展。
  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粮食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51家,合作社入社社员1021人,流转土地种植水稻约13.4万亩,拥有各类先进农机具4850余台套,农机库房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亿元,年农机综合经营收入4.02亿元,每年为周边水稻种植户机械化作业约11.1万亩,全市85%的水稻生产作业由农机合作社完成。
水稻种植步入微利阶段
  2017-2018年,国家连续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较大冲击,直接影响了农机合作社和社员的种粮收益。
  一方面,水稻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每斤调减0.1元,分别调至1.20元、1.26元,粳稻每斤下调0.2元,调至1.30元。(我省稻谷收购价比国家最低收购价每斤高0.03元,即早籼稻1.23元、中晚籼稻1.29元、粳稻1.33元。)另一方面,化肥、农药、柴油、烘干用煤油等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涨幅在10%-20%之间。农业生产资料和粮价一涨一跌,与粮食收购价格未下调前相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双季稻种植每亩减少纯利润约350元,单季稻种植每亩减少纯利润约310元,粮食生产已成为薄利甚至微利行业。
  据测算,农机合作社在气候正常年份,一年种植早稻、晚稻两季,每亩利润247元;一年只种单季稻一季,每亩利润174元。遇到灾害或极端天气,合作社水稻种植户一年忙碌下来有可能赚不到钱甚至赔钱。
降本节流破解增效难题
  在国家粮价下调背景下,农机合作社要破解增效难题,必须降低政策预期,转变“种粮靠政府补助,卖粮靠政府收购”的生产观念,紧密联系合作社实际,规范经营管理、丰富服务内容、创新盈利模式,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减少劳动力成本入手,走机械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规范经营管理,在“降成本、提效益”上做文章。水稻种植效益下降后,更需要分析种植成本,在节本增效上有新突破。现有形势下,合作社土地年流转费用宜控制在每亩650元以内,不可相互抬价,恶意竞争。社员所需生产资料应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辅之,这样能节约5%-8%的采购成本。要完善合作社服务功能,在合作社内设立小型农机维修网点,培养好兼职农机维修人员。农忙前及时做好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既能延长农机使用寿命,又不误农时,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机械作业成本的效果。
  调整种植思路,测算好规模种植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对于合作社而言,完全依靠国家托市收购的时代已经过去,要结合自身情况适时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多选种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品种,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测算好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减少人工工资支出,增加种植收益。根据余姚各农机合作社的作业能力测算,建议合作社社员家庭内有2-3个固定劳动力的,土地流转面积宜控制在300-400亩之间;有4-5个劳动力的,土地流转面积宜在500-700亩之间;单个社员流转土地规模超过1000亩后,社员需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减少人工成本支出。随着农机合作社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和新型农机不断购置,水稻生产的耕、种、收等作业已基本成熟,但在植保和粮食烘干自动化等方面机械化率还不高,还有提升空间。水稻植保作业方面,以前在用的高压担架式喷雾机作业强度大、用工多,现在改用农用无人植保飞机作业,一天可作业300-400亩,效率是高压担架式喷雾机的3倍多。粮食烘干方面,近两年引进的粮食烘干自动进粮设备,一台设备抵3-4个劳动力,按人工费用每天180元计算,一年可节约人工成本2.2万元。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合作社如果在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化作业,每亩每季可再增加利润180元。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仍需政府助力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不完善限制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以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作业为例,一台无人机配6-8组电板,一组电板使用10-12分钟后需要充电,作业时要专门安排人员到合作社或农户家不断充电,非常不便。建议政府协调供电部门在各村的机埠内安装二相电源插座,方便农用植保无人机电板充电。
  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延长稻米产业链。总体看,余姚全市水稻生产“种强销弱”、量大链短,造成部分稻谷“质优价不优”,影响合作社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建议政府部门培育稻米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户种粮收益。
  作者单位: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