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这些珍藏了多年的‘宝贝’捐出来。”近日,71岁的宋天浩冒着酷暑,带着3箱(盒)玻璃底片,走进海宁市档案馆。
宋天浩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的麻布,麻布里有两只装大玻璃底片的纸盒,表面已泛黄。翻开纸盒,里面的玻璃底片套着纸袋,上面印着“一同人照相馆”及当时照相馆的地址等字样。
“‘一同人照相馆’是海宁硖石照相馆的前身。”宋天浩介绍,上世纪50年代,照相馆用的大多是玻璃底片。在玻璃片上涂一层薄薄的溴化银晶体,溴化银对光很敏感,当光线照射到溴化银晶体时,晶体表面的银离子被还原为银原子,就成了图像的黑点。再用硫代硫酸钠作定影剂,把没有曝光的溴化银晶体溶解掉,一张成像的玻璃底片就显现了。当天,宋天浩共捐赠玻璃底片245张,都是他的父亲宋少莲拍摄的。
宋少莲是海宁市最早的一批摄影师之一。早年拜凤凰山的一个摄影师为师,和杭州当地老牌的照相馆创始人徐仲甫为同门师兄弟。“按照传承的规矩,徐仲甫开了照相馆,我父亲就不能再开。于是,父亲就挑着扁担开始走在乡间为大家拍照。”宋天浩向笔者介绍,父亲经人介绍来到海宁谋生,后开设“一同人照相馆”。
“取名‘一同人’,一是说明照片里拍出来的人和本人一模一样,二是含有一视同仁之意,任何人都可以来照相。”宋天浩说,1956年,硖石镇的“一同人”“新艺”“万象”“中国”4家照相馆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成立硖石照相馆。
旧时照相,需要把玻璃底片冲洗出来才能得到照片,大多数顾客,只拿相片不拿玻璃底片,就放在照相馆里了。也正是如此,这批小的玻璃底片里有很多人物照,有的穿着长衫,有的烫着卷发……
12寸的玻璃底片保存较为完整,透过阳光能看到黑白画面,依稀可见亭台楼阁的式样。“当时,轰动沪杭的硖石灯彩元宵灯会,是由徐志摩的父亲、海宁当地绅士徐申如筹办。我的父亲和徐申如是好友,在灯会游行之前,他就逐一给灯彩拍照,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硖石灯彩玻璃底片。”宋天浩表示,这22张灯彩玻璃底片讲述的是1934年硖石灯会的盛况。
在宋天浩捐赠的这批玻璃底片中,还记录着历史,比如,有一张拍的就是抗日英雄陈士伯纪念会成立的场景。
为什么要将这些“宝贝”捐赠出来?宋天浩说,这些玻璃底片已经跟着他搬了4次家了。为了防潮,他每次都得把这些玻璃底片放置在衣柜的最上面,即便如此细心照顾,就在这段时间,他发现这些玻璃底片有些损坏,底片上的图案已开始慢慢消失。
“我想让专业的单位保护好这些玻璃底片,甚至可以让这些老照片‘重现’。”宋天浩说出了心底的愿望。 王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