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风雨中令人泪目的一幕

八旬老人跪地观测水文数据

背后故事更感人

  受台风“利奇马”影响,8月10日,杭州市临安区暴雨中心市岭雨量站降雨238毫米。暴风雨中,水文视频监控记录的一幕让人感慨:上午8时,一位老人顶着风雨,缓缓地、一步步走到蒸发皿前,轻轻跪地观测。画面中的主人公叫周桂凤,今年81岁,是临安太湖源市岭的水文代办员,也被人们称为雨量站管理员。
  水文代办员,就是把脉水位、流量、雨量、水质、水温、地下水、蒸发量、泥沙等项目的“江河郎中”。
  坚守一个山村里的水文观测点几十年,周桂凤不是一个人。她的女儿,是当地的水文代办员;她去世的丈夫,曾经也是。
  当天早上,周桂凤像往常的雨天一样,出现在太湖源市岭水文观测点。周桂凤的女儿姚美情告诉笔者,如今科技发达了,遥测基本代替了人工测报。但雷电交加的台风时段,设备常常被击毁,人工是最保险的。水文代办员的作用是机器不可替代的,因此母亲从未缺席。
  周桂凤的丈夫姚匡胤曾是全省有名的水文代办员。太湖源市岭是我省8大暴雨中心之一,水文测报工作量巨大,但姚匡胤做代报时,全年无一差错。
  1956年,临安水文站要在市岭片设水文观测点,工作人员打探了方圆几十里,唯有读过几年书的姚匡胤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这样,姚匡胤成为了当地唯一的水文代办员。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过山顶上的那间老屋。
  每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量筒里的雨量记录下来,再跑5里山路,到镇上打电话通报给气象部门。
  由于这一带山区是浙江台风期的暴雨中心,每逢台风刮来,这里的雨量总要比山下多出两倍以上。
  台风来时,姚匡胤的通报频率就会增加到每小时一报。风雨越大,工作量就越大,难度也越大。经常夜里雨大得根本看不见量筒上的刻度,周桂凤就和姚匡胤一起,把量筒内的雨水装回家,测量精准,然后冒着急风骤雨跑下山,到镇上打电话通报给气象部门。
  追随丈夫的脚步,周桂凤一直在深山坚守。几十年来,每当台风暴雨时,夫妻二人就会通宵达旦,每小时精准向防汛水文部门报告。
  2012年开始,姚匡胤的身体撑不住了。女儿接替父亲,和母亲一起完成这个平凡又伟大的使命,直到今年。“常年做这个工作,身体会吃不消。我们都有很严重的风湿,今年开始我也不做了。”姚美情告诉笔者。
  去年,姚匡胤走了,而周桂凤却依然默默坚守。每当下雨,她便一个人上山。身体不好,她就一步一步慢慢挪上去。从家里到山上的路,至少要走10多分钟。
  在弥留之际,姚匡胤连子女都认不全了,但一提到水文测报,整个人一下子清醒起来。周桂凤知道,丈夫最记挂的还是做了一辈子的水文监测工作。
  心脏已经安装了支架的周桂凤,向丈夫承诺:“我会继续在市岭守着,一直守着……”
  临安区水文站站长陶承说,视频拍摄到周桂凤上山测量的画面是在早上8点。其实,早上6点她已完成一次测量了。“这个雨量站每天都要监测蒸发量和降雨量,市岭海拔较高,每年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结冰,遥感的数据不准确,需要代办员亲自测量。陶承说,测量的数据每日都会层层上报,最终收集到全国水文年鉴中。“因此,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周桂凤从未出过差错。”
王逸群 江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