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眼下,正是我省晚稻生长重要时期,常规粳稻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杂交稻处于拔节孕穗期。刚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近期我省又出现了晴热高温天气。这样的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蔓延。近日,来自全省水稻主产区42个市、县(市、区)植保部门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了我省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植保专家预计今年我省晚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重于去年,发生面积约5000万亩次。
专家会商分析,今年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在单双混栽区偏重发生;稻瘟病在感病品种上有流行的可能;细菌性病害在沿海及老病区有流行风险。植保专家特别提醒,今年稻飞虱在金华、丽水及浙西北等山区前期已有大发生的苗头。由于稻飞虱在我省已多年轻度发生,农民容易麻痹大意,因此务必高度警惕后续发展态势。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8-10月降水量全省各地均偏多,其中浙北北部、东部沿海地区偏多2成以上;各地气温略偏高或偏高。同时,今年影响我省的台风强度可能偏强,受影响台风可能有3-4个,其中影响严重的1-2个。植保专家指出,后续的天气条件有利于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为害。台风可能导致“两迁”害虫在局部地区出现集中迁入,同时有利于稻瘟病、白叶枯病等流行性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此外,稻田环境因素也有利于晚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据调查,我省晚稻以优质高产品种为主。此类品种抗病性弱,氮肥施用偏多,水稻生长嫩绿,田间郁蔽程度高,有利于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同时,单季晚稻栽插时间长、生育期不整齐,插花田多,“甬优”系列主栽品种生育期长,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移和二化螟辗转为害。此外,部分稻区存在螟虫对主要防治药剂抗性高现象。
植保专家提醒,各地植保部门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分类指导,早预警、早谋划、早部署、早防控,务必做好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虫害防范措施,重点抓好台风过后和水稻破口前7-10天(全田10%-20%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齐平)这两个防控关键节点,做好大田穗期保护,重点预防稻曲病、稻瘟病、细菌性病害,主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兼治纹枯病和二化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