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在《新京报》撰文说,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同时公布了419个需要淘汰整改的特色小镇名单。这预示着从全国层面为特色小镇建设套上“紧箍”。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全国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个。建设特色小镇,一方面,可以将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本身就是品牌,可以形成地方名片,吸引“流量”与关注,打响一个地方的城市品牌。
但是,也正因为特色小镇背后的利益足够诱人,导致不少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有的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因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导致特色小镇“特色不特”;有的地方政府权力之手伸得太长,市场发育不足,优质资源明珠暗投;尤其是,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严重,不少特色小镇建设“挂羊头卖狗肉”,小镇建设沦为房地产建设,完全背离了特色小镇的本意。
特色小镇“特而不特”或者“特而不强”,就得出示黄牌,甚至直接被红牌拿下,如此才能防范其野蛮生长、徒费公帑。只有建立动态考核退出机制,特色小镇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出内在动力;只有压实责任,着眼长远,地方特色小镇的帽子才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