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锋
时下,短视频和直播十分火热。从“90后扶贫干部直播打造‘网红’特产”,到网红主播“视频直播下乡”,再到聚集千万播放量的“云顶餐厅”,在一批具有互联网营销思维的年轻扶贫干部带动下,“视频+扶贫”成为了赋能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视频传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打破了山里山外、城乡之间的空间障碍,给了贫困地区向外界展示推介秀美的自然环境、绿色诱人的土特产、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的机会,用极低的成本吸引外界关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笔者认为,如果能将“视频+扶贫”模式与当地产业发展“并肩”,在“网红”经济之路上携手同行,从而转化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乃至具有真正的内部“造血”能力,那么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将会越走越宽。
一方面,把“卖点”转化为产业。借助短视频和直播的展示推介,将农户家里日常积存的土特产卖出去,并非难事。关键是如何以此为切入点,真正做强做大某些产业,从而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更坚实、可持续的发展保障。因为独特和不为外人熟知的自然景观,不少贫困地区因此成了很多网友心仪的旅游地,也让当地人看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希望。
另一方面,把“卖点”打造成品牌。时下很多城市里的“网红经济”,“打卡”效应和跟风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弊端,由此也导致一些网红餐饮店风风火火开起来却没多久就陷入倒闭的境地。很多贫困地区的卖点是地理景观和特色产品,关键是保持这些卖点的长久吸引力,避免昙花一现。
概言之,“视频+”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给扶贫工作赋能,更多体现的是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时代,引导贫困地区融入外界是客观必然。我们既需要以此来撬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站在“造血”的角度,扎扎实实地把产业做好、把特色发挥好。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