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嵊州市金庭镇某村村民集资修建了一条盘山公路。这条路后来成了该村发展桃形李的强大助推器。但谁也未曾想到,这条“致富路”竟成了同村老张和老李两人矛盾的诱发器。
原来,当年为了修路,山上一处小土包被推成了90平方米可耕种的平地,为了争夺这块地的使用权,村里老张和老李两人便结下了“梁子”。老张和老李都70多岁了,3年来,他们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如今,老张种在这块地上的桃形李都挂果了,但这结还没解开,该如何是好呢?近日,该村上演了一场“集体调解”,妥善化解了这起纠纷。
为一块地,两位古稀老人大打出手
在这场争地纠纷中,老李因病失去了“先机”。修路时,老李正在金庭镇住院治病,而且一住就是半个月。听说盘山公路修好了,出院回家当天,老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山上转悠。这时,老李发现,自家果园旁的一个小土包被推平了,还被人种上了树苗。前一秒还觉得身体羸弱的老李,马上血脉贲张,气冲冲地跑到种树苗的老张家,讨要说法。“这土包是我家的,你凭什么种树?”“怎么成你家的了,我从小听我父亲说,这块地就是我们家的。”虽然,推平的小土包面积仅90平方米,但两位老人还是为此互不相让。讨要说法不成,老李转而回家拿了把砍柴刀,疾步朝后山走去。“他莫不是要去砍我的树苗?”老张知道后,也拿着砍柴刀,急匆匆地跟了过去。正当老李准备对新种下的树苗“大开杀戒”时,老张也赶到了现场,两位老人便在地里扭打起来。“那动作快得嘞,我拉都拉不住。”在隔壁果园劳作的老杨,是第一个跑来劝架的村民。之后,陆续赶来的村民劝散了老李和老张,但他们之间的争地纠纷却没有彻底解决。
3年来,老张对老李保持着高度警惕,生怕一不留神,老李便砍了地里的树。而随着地里的树苗长高、挂果,老李的怨气也日益加深。其间,两人吵过、打过,后来,双方老伴也加入进来,争地由两位老人扩展到了4位。
追根溯源,和事佬查访耕地使用权归属
今年5月份,金庭镇司法所所长虞潇方偶然得知两位老人争地的“故事”,被吓出一身冷汗。“拿着砍柴刀打架,万一出事了,可就是两个家庭的悲剧啊!”虞潇方决定介入调解。但事情已持续了3年,这矛盾还能化解吗?
农村耕地归集体所有,而使用权却是分到每家每户的。“关键是要弄清楚,这地到底归谁使用。”虞潇方心里盘算。双方当事人都说是自己的,虞潇方只能从村干部入手。但村干部也不了解情况,村里也无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这可怎么办?
正当虞潇方一筹莫展时,老李透露:村中有位92岁老人,可能了解情况。于是,虞潇方来到老人家中询问。“这块地是他们两家共用的,以前土包顶部归老张家,土包周围归老李家。”这位老人话音刚落,老李就气呼呼地夺门而出。原来,老李自认为和老人相熟,老人会偏向他,没想到老人只是如实道来,于是便生气离开了。
老人的话是否属实?虞潇方又走访了村里其他几位年长的老人,有的人说:原来的小山包是张李两家的,具体怎么分,没有明确过;也有人说:在老一辈,这块地是两家共用的,应该是一人一半。
经过多方验证,“这块地为张李两家共同所用”的观点得到证实,张、李二位也表示认同。
果园调解,村民个个都是“和事佬”
尽管老张、老李都认可“地归两家共同所用”,但具体怎么划分,却各有各的“小算盘”。为了彻底解决纠纷,虞潇方将调解现场挪到了这块90平方米的果园里。
阳光烤着炙热的大地,熟透了的桃形李散发着阵阵果香,虞潇方的调解在这样一个午后开始了。起初,90平方米的果园只有虞潇方、老李、老张3人。虞潇方充当着“活体”分界线,不断移动着位置,以确定果园的分割位置。“平均分,可以吗?”“那怎么能行!”张、李双双否定了平均分割的提议。老李认为,老张3年前已种下果树,对于这块地已优先使用了3年,所以自己应多分一点。而老张却认为,3年来,得益于自己的精心打理,这块地才不至于荒废,自己应该多分一点。
太阳西落,周围果园劳作的人们,纷纷收工回家,而张、李两位老人却越吵越激烈。情绪激动处,两人又打了起来。
张、李两家的争吵,引来不少村民围观。“就这么点地方,和气生财,差不多就行了。”有人主张和气生财。“听我父亲说,之前那块小山包,山顶和山包周围分属两家,山包周围面积大,老李家应多分一点。”有村民的说法和村中一位92岁的老人一致,并且主张多分老李家一些。“老张已种了3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多分一点吧。”有人主张老张家应该多分一点。
村民的话,让张、李双方冷静下来,也助了虞潇方一臂之力。村民一次一次提议,虞潇方一次次向张李两家确定分界线的位置,最终这块地以6:4的比例分别划分给了老李、老张两家。
如今,正是桃形李成熟的季节,虞潇方决定:对于划给老李土地上的桃形李,今年下半年,老张进行移植。对于这一决定,老张表示同意。至此,持续了3年的争地纠纷终于成功化解。(文中当事人除调解员外均为化名) 肖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