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洁在《光明日报》撰文说,土得掉渣的乡土小吃,成为声名远扬的美食,“灰头土脸”的“烧饼师傅”摇身一变为体面、小康的代名词。缙云“小烧饼”成为“大产业”,支点在于当地政府抓准了农村实用人才这把“钥匙”,以培训为切入口,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型,如此一来,盘活了产业,提振了乡村经济,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聚,产业才旺,也才能实现富民增收。实现人才振兴,既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住,也要让愿意强本领、闯天地的农民有机会、有舞台。不少农民不怕苦不怕累,但苦于没技术、没门路,家门口没有可以承载他们小康梦想的产业,追不上时代发展的列车。缙云“烧饼师傅”工程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人才晋升机制,并将晋升纳入职业资格证书渠道,为“烧饼师傅”就业提供保障;出台资金补助政策,激发“烧饼师傅”的创业动力、创造活力。诸多制度安排,均瞄准一个“用”字,既没有高大上的概念和复杂的设计,也没有起伏的剧情和吸睛的噱头,一切从县情出发,从农民出发,从长远出发,扎扎实实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稳稳当当帮助这些实用人才就业和创业,步步为营推动产业振兴。
将烧饼产业打造成年营业额18亿元的富民产业,缙云用了5年时间。这对于奋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少地方来说,是个好消息。“烧饼师傅”的模式并不难复制和借鉴,但要做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村群体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因地制宜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仍需各地治理者进行更多思考,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