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蝤蛑、扇贝……这些海产品是市民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吃剩下的壳该怎么办?洞头“贝壳画”,让这些吃剩下来的餐桌垃圾变废为宝!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洞头村的水族贝壳画工作室,该区海岛特色文化人才陈琴瑶正在教导几名小朋友和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在厨余垃圾——蟹壳上创作。轻轻一蘸,勾勒、涂色,妙笔生“画”,可爱又生动的脸谱“赵云”就在螃蟹壳上活灵活现了。
陈琴瑶是一位“80后”,2009年毕业于宁波大学美术系。当时创作毕业作品时,机缘巧合下,她发现螃蟹的蟹壳构造、纹路同京剧脸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她尝试着用蟹壳创作了第一个水族甲壳戏曲脸谱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
毕业后,陈琴瑶虽然没有放下画笔,但也并没有继续将“贝壳画”创作下去。2013年初,她嫁到洞头后更是专心做起全职妈妈。2016年,陈琴瑶将当年作品展上卖剩的6幅戏曲脸谱“贝壳画”,挂到了自家开的店里做墙面装饰。这一无心之举,却让陈琴瑶重拾了往昔创作的梦想。
原来,这几幅尘封多年的旧作吸引了众多目光,大家纷纷鼓励陈琴瑶将“贝壳画”与洞头的海洋文化元素结合起来,继续创作更多新奇的画作。不甘与曾经热爱的画笔越行越远,陈琴瑶萌生了将“贝壳画”作为自己创业项目的想法,于是重拾画笔,开启了她的手工“贝壳画”创作之路。“她的‘贝壳画’充分利用甲壳特点,融入洞头的海洋民俗元素和渔民画构图大胆、用色丰富等特点,构思奇妙、线条细腻、画风淳朴,使得‘贝壳画’更具洞头本土特色。”洞头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黄昭勇如是评价。去年11月,“手工贝壳画”被纳入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洞头的渔民画相似,“手工贝壳画”的创作灵感,也多来源于渔农民生产生活。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洞头渔民在创作渔民画时,就有利用螃蟹壳、墨鱼汁等进行“贝壳画”创作的习惯。渔民画的特质在于不受约束,可以用现实主义视角和浪漫主义手法将“靠海吃海”的洞头渔家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贝壳画”却受限于甲壳造型、绘画空间,因而潜心创作“贝壳画”的渔民十分有限。
“洞头是个海岛,大部分村庄在海边,带壳的海产品很多,吃剩的蟹壳、贝壳,在别人眼里是餐桌垃圾,对我可是变废为宝的好东西,每次看到有人扔掉就感觉挺浪费的。”陈琴瑶一边认真清洗着她的“宝贝”蟹壳,一边告诉笔者。
创作“贝壳画”首先要收购大量完整的贝壳,然后对贝壳进行清洗、消毒、防腐等多道工序处理,再根据外形进行构思,考虑用料,斟酌用笔,开始创作。看似简单的一幅“贝壳画”,因为要一次性成画,需要特别耐心和细致。蟹类、扇贝这些海产品的甲壳,因为表面有一定的纹路,有一定的创作空间,根据甲壳的纹路特点创作出的京剧脸谱栩栩如生,通常是创作的首选。
如今,陈琴瑶的水族“贝壳画”工作室,是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已累计创作“贝壳画”作品上千件,她本人也入选了该区海岛特色文化人才队伍。
陈琴瑶告诉笔者,目前的手工贝壳画题材,主要以渔民生活和京剧脸谱为主,她也在探索制作其他系列的“贝壳画”,比如写实类的洞头旅游风景画、立体感更强的海螺“贝壳画”等。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渔家文化与甲壳更好结合,创作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贝壳画”,使之成为洞头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喜爱上“贝壳画”、喜欢上海洋。
陈蜜 夏秀女 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