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稻草编草鞋,会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失传了呢!”海宁市尖山新区(黄湾镇)64岁老人施惠林退休后一直奔波在传授技艺的道路上,他有一个心愿:要把黄湾草编技艺发扬光大。
黄湾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制品,不久前,黄湾草编正式列入海宁市第六批非遗名录。听到这个消息,施惠林颇为激动,也让他传授技艺的劲头更足了,“一根根不起眼的稻草也能变成宝,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这份传统手艺的魅力”。
背着3斤玉米皮去上课
一般老师讲课,拿的是教材资料或笔记本电脑,而施惠林给安正时尚集团的职工子女上草编课,却背了3斤玉米皮。
“老师,这些玉米皮真的可以变成‘花瓶’‘葫芦’‘宝塔’吗?”教室里近40名孩子不可思议地提出各种问题。“对,你们看到的这些草编工艺品就是用玉米皮‘变’的。”说着,玉米皮在施惠林的手上开始发生变化:撕开约三分之一,玉米皮绕成一个小圈,再把另一根玉米皮穿进小圈……
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地看着学着,却总是状况百出,施惠林不厌其烦地逐一指出每个人的问题所在,帮他们改正。看着孩子们学习草编的情景,施惠林不禁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
他告诉笔者,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户家里都是用稻草编织米囤存放大米等谷物,不仅易保存,而且不易霉变。除了米囤,还有婴儿立囤、放鸡蛋囤、米饭保温囤等,大多数农民都会编织。
施惠林十几岁时就开始学习草编,他的父亲、哥哥都是草编能手。小时候遇上下雨天,去田间劳作时他舍不得穿雨鞋,怕弄脏,就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编织袋的流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草编用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不用穿草鞋了,但真希望孩子们可以爱上草编,编织出喜欢的物件,也能成为草编能手。”施惠林笑着说。
古老草编技艺玩出新花样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草编用品渐渐淡在大众的视野。“会草编技艺的人不多喽,即便会编,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施惠林的话中透着些许无奈。
退休后的施惠林,发挥余热,重新钻研草编技艺,谋求在原有草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小时候,大多用稻草来编织,这种材质有一定弊端,就是成品比较粗糙,不够光滑。”于是,施惠林开始寻找新的材料,他发现玉米皮质地细腻,一张玉米皮撕成小条,也能编织。他尝试了一番,成品表面确实更光滑。
他用玉米皮编织的第一个成品是一个小筐,用了大半天时间才编好。从那以后,施惠林就通过互联网、书籍继续学习各种编织技巧。区别于小时候的草编,他要制作手工工艺品,得在形状上下功夫,花瓶、葫芦……他不停地查看实物,测量尺寸,琢磨如何编织。
施惠林还在色彩方面寻找新突破。一般草编工艺品都不上色,施惠林觉得比较单调,在他生活的乡村,有蓝花印布手工艺,他就想到可以给草编作品增添一丝色彩。他向蓝花印布手工艺人讨来了6种颜料。首先,他将玉米皮晒干,染色之后再次晒干,等到编织的时候,就把上好色的玉米条编织进去。这样,花瓶、花篮就有了花色,样子更好看了。
成立编织社走上传承路
2016年的冬天,施惠林成立了慧灵编织社,推广黄湾草编项目。这一年,原嘉兴市农经局主动找到施惠林,邀请慧灵编织社代表嘉兴参加当年的浙江农博会。这一年的浙江农博会为全省各地市设立了展示区,主要展示各地的农耕文化和当地特产。施惠林在慧灵编织社的摊位上,放置了草编花瓶等成品,赢得不少人的关注。
随着施惠林和慧灵编织社名气越来越大,编织社的固定成员也发展到了30多名。在传承的道路上,施惠林和慧灵编织社为黄湾草编项目所作的努力远远不止这些。2017年起,尖山新区(黄湾镇)成校、行知小学、行知初中建立了慧灵草编工作室,不断开展草编技艺培训。用施惠林的话来说,看到传承有一定成效,他为草编“跑腿”的劲头更足了。
之后,尖山新区(黄湾镇)各村(社区)也积极开展草编培训,既有老年人的培训,也有暑期“万名学生下社区”活动的培训,施惠林一年教过的学员足有200多人。同时,他还受邀去嘉善县等周边县市培训草编技术。“希望能够通过培训、创新,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让黄湾草编项目流传更久、走得更远。”施惠林笑着说。
宋彬彬/文 张乐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