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妍 通讯员 陈奕洋
本报讯 世称“杭州一宝”,一双源于300多年前的天竺筷,受到了浙江财经大学学子的关注。近日,该校金融学院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杭州天竺筷厂实地寻访,向天竺筷传人王连道了解天竺筷的前世今生。“原先关于天竺筷,我所知的信息大多来于网络,认为筷子都是机器化批量生产,不足为道。但实地走访后,才发现每一双天竺筷的诞生,都倾注着手艺人的匠心。”大学生小陈告诉记者,同学们看着手艺人截竹、蒸煮、挑选,到制成精美的筷子,发出由衷的赞叹。
入选省级非遗文化名录的天竺筷,是杭州人共同的老底子记忆。随着一次性筷子和机制筷子的流行,天竺筷逐渐被冷落。王连道不忍看着天竺筷走向没落,就拜师学艺,致力传承。他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遗产不能丢,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
以细竹为纸、烙铁为笔,转折钩挑间,烙出了一幅西湖山水……几十年来,王连道秉持匠心,精心打磨着天竺筷。如今,天竺筷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楼外楼、奎元馆等众多餐饮店大量使用。看着这些,王连道乐在心里,他说女儿已成为第六代传人,盼望有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匠二代”的加入,共同传承好这门文化遗产。
深受启发的大学生们表示,要更多地关心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学习匠人精神。实践团成员为扩大天竺筷的影响,还在滨江举行了爱心义卖活动,现场推介天竺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