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扮靓古村风貌 推进垃圾分类

仙居打造美丽乡村“仙美范儿”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出台美丽乡村升级版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创建……近年来,仙居以高标准创建省级示范县为目标,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的“仙居范儿”。
  “这里有朱熹讲学的桐江书院,13间古民居也已修葺完工。”在皤滩乡山下村,村主任方金木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个960多人的小山村,是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
  早在2016年6月,皤滩乡在山下村投入2300余万元,启动了为期3年的规划保护修复和村庄风貌整治等建设项目。现今,青石板铺就的村道边,错落分布着造型典雅的古民居,村里古宅、古道、古戏台、古河道、古盐铺、古树、古井,相映成趣。“山下村现在已是我们乡里的样本村,目前正在申报3A级旅游村。”副乡长胡波介绍说。
  村民方钰夫妇在外打工十几年,今年初回村办了一家民宿。“古村的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的。”方钰信心十足地说。
  “2节废旧电池、1个油漆桶,或5个农药袋,可换1个‘绿币’……”在横溪镇垟庄村的再生资源回收点门口,一张“垟庄村‘绿币’兑换清单”格外引人注目。回收点负责人吴金彩解释说,这是村里的“发明”,1个“绿币”等于1元钱,村民用可回收废弃物换“绿币”,拿“绿币”可换盐、洗洁精之类的日用品。这样的回收点,村里共有3家,村民兑换“绿币”可积极了。
  记者还注意到,不远处有一面垃圾分类“图说墙”。餐厨垃圾、纸张、塑料、玻璃、金属……18个垃圾类别,对应设置了放实物的玻璃展示柜。村干部李莹说,这种展示的方式,在实行垃圾分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村民们养成了自觉分类的好习惯,甚至主动向外来人员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村民家的垃圾分类桶上有特制的二维码,村民按会腐烂和不会腐烂两类投放垃圾,保洁员每天早上上门收集,运到镇里的处理站集中处置。易腐垃圾经发酵处理,全部制成有机肥,现在这种有机肥供不应求。
  垟庄村今日干净整洁的村容,离不开“绿翼天使”志愿队的辛劳。队长徐宛呈和40多名队员,每隔3天上门检查村民的分类垃圾桶,并扫描桶上的二维码进行打分,每10分折算成1个“绿币”。“原先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现象没有了,蚊蝇滋生的乱象也得到了解决。”徐宛呈说。
  据悉,从今年初以来,仙居强势推进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将其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还在台州市率先启动了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工作,已有1.5万多户成为美丽庭院家庭户。“我们将加强示范指导,扬长补短,推进垃圾分类市场化运管,实行垃圾源头分类与终端处理分开运作模式,真正做到源头减量。”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应卫忠表示。
  仙居正踌躇满志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至目前,全县共有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28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分别有3个和7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分别有9个和22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