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名在《广州日报》撰文说,夏天到了,吃瓜消暑再适合不过。而在河南省夏邑县北岭镇,“验瓜师”这份职业渐渐为人熟知。这些“验瓜师”对西瓜的了解可谓专业,只要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就能说出西瓜有几分熟。如今,“验瓜师”身价倍增,日赚千元都不是问题。
有“吃瓜”的群众,就有“验瓜”的师傅。说到底,“验瓜师”的产生,源自市场对西瓜质量的更高要求。在当地,为了保证西瓜质量,那些个头不合格、甜度不够的西瓜都不能进入市场。但怎么判断合不合格?总不能把一个个西瓜都切开来看。于是,“验瓜师”应运而生。遇上西瓜销售旺季,一名职业“验瓜师”一天要摸上10万斤西瓜。在他们的“火眼金睛”下,生瓜坏瓜立马显形,这才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满意。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品质的要求,都被摆在了突出位置。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怎么把消费者的品质要求落到实处?光有这方面的意识远远不够。如果缺少一批专业人士的介入,即使商家有心、消费者有意,也没法对质量过不过关打上保票。
说到底,所谓“品质”,一方面有其主观化表达,另一方面更是个精确的概念。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发生让消费者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和质量相关的测评工作,也应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把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尽快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