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我省将精准发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新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是我省近年来新推广的一种种植模式,在稳粮增收、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稻渔综合种养规模一直在35万亩左右徘徊。为全面推动我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新发展,下一步我省将重点从优化布局、强化种业、熟化技术、培育主体、打造品牌等各个环节统筹推进,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配套支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强化政策支持。我省将研究出台省级层面政策意见,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与全省精准扶贫、消除经济薄弱村工作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创建相衔接,与高标准农田改造、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区、化肥农药双控双减等涉农涉渔项目相融合,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夯实技术支撑。省有关单位将研发或引进稻渔种养模式专用稻品种,建立工厂化育秧基地;培育与稻渔综合种养配套的水产良种场和繁育基地;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小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行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等六方协同作用,熟化相关模式技术;强化农机农艺与渔技的有机衔接与融合,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智能控制、远程诊断等“物联网+”在稻渔综合种养领域的应用。
  加强监督管理。各地建立常态督查通报机制,适时监测分析,定期考核评价,实现长效化管理,严禁借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之名,毁坏种植条件,变相挖田养鱼,控制稻渔综合种养开挖沟坑占比在总种养面积的10%以内。
  加强宣传引导。聚焦稻渔产业“强”、稻渔生态“好”、稻渔环境“美”、稻渔产品“优”、稻渔主体“富”等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与优势,通过各类媒体开展广泛宣传,讲好浙江乡村振兴稻渔故事;通过加强稻渔品牌运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在省农博会等展销活动中设立稻渔产品专区,加强农渔旅融合,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产业价值链。
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周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