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科技金桥”是这样搭建的

——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在塔石

  •   □本报记者 张佳妍 文/摄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地处山区的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因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观光。过去,游客对当地盛产的番薯干、山茶油等土特产情有独钟。如今,塔石乡新发展的蓝莓、软枣猕猴桃等水果又让游客们大饱口福,成为山乡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悉心授技
      今年56岁的赖万忠,是冠蓝蔬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一副地道老农民的样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原来是做木工的,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好多良田荒废,我看着挺可惜的。”赖万忠说,2012年,他返乡务农,承包了50亩地,种起了蓝莓、猕猴桃,重新成为“种田汉”。
      为什么会想到种蓝莓呢?“在决定种蓝莓前,我调查了金华的水果市场,并请教了水果专家,得知蓝莓的花青素含量比其他水果要高,具有抗癌功效,有利于健康。市场上蓝莓的售价也高。”赖万忠告诉记者,原以为种蓝莓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技术要求很高,种植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蓝莓对土壤条件要求很高,尤其是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通透性,土壤条件不适宜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树势衰弱,形成‘小老树’,甚至死亡。”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刘冬峰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农户种好蓝莓,她建议确定园内品种,主栽“奥尼尔”“莱格西”和“布里吉塔”,淘汰果实风味寡淡、树势易衰弱的品种,并用硫磺改土、果园生草等技术改善土壤条件。
      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栽培技术,冠蓝蔬果专业合作社的蓝莓种植获得成功,果实采摘期从5月下旬持续至6月底,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蓝莓种植技术,使蓝莓生产走上正轨。”赖万忠笑着说,去年一年,仅蓝莓一项,就增加了30余万元的收入。
    推介品种
    “走,去看看我种的软枣猕猴桃。”赖万忠笑着招呼大家。“这种个头和大枣差不多的水果就是软枣猕猴桃,是从辽宁等地刚引进的新品种。”刘冬峰告诉记者,软枣猕猴桃具有高抗溃疡病、自然授粉坐果率高等优点,塔石乡的自然环境完全适合软枣猕猴桃的种植。
      赖万忠告诉记者,3年前,省特派员推介了软枣猕猴桃。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30亩,但种植第二年就出现了严重的叶片黄化现象,“当时心里十分着急,感觉前期的投入要打水漂了,差一点就放弃了。”说起当时的心情,赖万忠至今心有余悸,“好在科技特派员从省农科院请来猕猴桃专家张慧琴老师,帮我们找出解决办法。”
      “目前看来,这些软枣猕猴桃长势不错,今年已大量挂果。后期只要肥水管理措施跟上,产量肯定有保证,品质应该也不错。”刘冬峰告诉老赖。
      “软枣猕猴桃5月初开花,9月中下旬成熟。今年软枣猕猴桃挂果量大增,估计亩产400-500公斤。”赖万忠告诉记者,今年还是以采摘游为主,采摘游的价格初定为每公斤150元左右,预期收益会很不错。“进入盛果期后,在发展采摘游的基础上,我们将采用网络平台和超市供应相结合的方式销售软枣猕猴桃,同时改进包装设计,融入具有塔石特色的元素,打响软枣猕猴桃的品牌。”赖万忠向记者介绍。
    架设“金桥”
      塔石乡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塔石乡属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是塔石乡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塔石乡党委书记沈春燕说。
      章祝军也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受益者之一。缺乏技术指导的他因科技特派员的到来,让他的种田事业“蒸蒸日上”。
      2008年,章祝军在塔石乡林场租赁了350余亩山林,创建了金华市云中香榧专业合作社,种起了香榧。“香榧为雌雄异株植物,生产上常需要配置授粉树,或采用人工授粉方法提高坐果率。”刘冬峰向记者介绍,章祝军是塔石乡首个香榧种植户,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常年来,他都是向诸暨、嵊州等地的榧农学习人工授粉技术,但塔石乡由于纬度、海拔、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香榧开花期比诸暨、嵊州早7-9天。因此,需要根据当地花期确定人工授粉时间,不能完全照搬他地的种植经验。”“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我逐渐了解了香榧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今年我的香榧林果实累累,估计收入会很不错。”章祝军笑着说道,“这几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值了!”
      两年来,特派员先后邀请了11名省内水果、林业专家来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涉及蓝莓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猕猴桃冬季修剪技术、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技术、香榧林地管理技术、桃早结丰产技术等方面。
      科技特派员表示,将围绕“抓一个项目,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培训一批农民”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架设“技术金桥”。
    科技特派员刘冬峰(左)在查看软枣弥猴桃生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