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江县浦阳街道宣和社区,有一位名叫边田牧的99岁老人,每天与破伞为伴。33年来,他把一把把破伞修理改装成便民伞、爱心伞,免费给有需要的人使用。
66岁开始修伞就再没停过
近日,笔者来到边田牧家,看见他坐在小凳子上,手中拿着一把破旧雨伞,边上放着修伞工具,麻利地修着伞。“我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修伞只不过是老来的一个兴趣。”边田牧告诉笔者,他以前是个农民,由于浦江的发展建设,他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直到66岁才开始学修伞。当时家人都劝他好好在家养老,别再折腾,可他总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当时家里恰好有两把破伞,我闲着没事就开始捣鼓,修了半天都没有修好。”边田牧性子好强,索性和这两把破伞杠上了。他说,为了学会修伞技术,他常走街串巷寻找修伞人,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他们是怎么修理的,回来后实践。几次下来,他就基本掌握了修伞的诀窍,手艺也逐渐娴熟。“修伞好比医生要‘望闻问切’,把伞撑开,收起,再撑开,再收起,反复两次,基本就可以判断毛病在哪里。”几次成功之后,边田牧竟对修伞“上瘾”了,开始主动帮邻居修理破伞。他说,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修就是33年。“刚开始每天可以修10多把伞,现在年纪大了,手脚变迟缓了,但仍坚持一天至少修一把伞。”边田牧说,修伞已成为他下半生不可或缺的事,只要手脚还能动,眼睛还可以看见,他就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自己修的伞能给更多人带去便利。
修伞时不忘给人传授经验
“现在的伞,一把至少几十元钱;有的还防紫外线,要好几百元,坏了一点就扔掉,实在太可惜了。”边田牧说,每当他看到垃圾桶里有破伞,总会把它们带回家,修一修、洗一洗,伞又可以用了。“又节约又坚固,多好呀。”“有些伞是伞面破了,有的伞是伞骨断了,还有些是伞柄弯了,但它们依然有存在的价值。”不管什么样的破伞,在边田牧的手中都能焕然一新。从儿童伞、短柄伞到长柄伞等,每个零件都能在他的手中重新组装和调配。他说,有时候两把同类型伞正好坏的地方不同,就可以把它们拆下来,再融合在一起,修好后又好用了。
在边田牧的影响下,99岁的妻子也常来给他打下手。“刚开始,她还觉得我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有些生气,后来看到修好的伞这么好看,竟然让我教她怎么修。”边田牧说,多年来他能坚持修伞,老伴对他的支持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会慕名来到宣和社区找他修伞。
笔者正好碰上一位年轻人来修伞。“你这把雨伞是骨架钢条连接处坏了,可以用尖嘴钳和铁丝来修复,将连接处坏的铁帽卸下来,用铁丝代替,用钳子拧紧,注意铁丝拧完的头要朝里,以防刮坏伞面。”边田牧边修边向年轻人介绍修伞的方法,一步一步教他如何修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有人愿意学修伞,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笔者看到,因为多年修伞,边田牧的手变得非常粗糙,手指上长满了老茧。但在边田牧看来,这些老茧是他生命中值得珍视的记忆。
帮人修伞分文不取
这位年轻人修好伞后,要付修理费,边田牧果断地拒绝了。“帮人修伞,我从不收钱。”边田牧说,他们老两口平日里不愁吃穿,修伞只是为了让自己老有所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边田牧已经99岁高龄,但看上去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邻居曹大姐告诉笔者,边田牧有一双巧手,平时经常帮邻里做这做那,总是乐呵呵的。“边爷爷生活很简朴,很多人找他修伞,都会递给他超额修理费,但他有自己的原则。”“边爷爷每年都会把自己修好的伞送给邻居,一家一把,让我们很感动。”曹大姐说,边田牧的热心肠邻里皆知,大伙儿对他都特别敬重。他助人为乐的品质与事迹,还常常被父母们用作教育孩子的“教材”。“趁着现在身体还行,争取多修几把,有谁需要就给谁。”边田牧表示,看着自己精心修好的伞能够帮到别人,就已经很开心了。
如今,修伞已然成了边田牧最重要的“工作”,偶尔他也坐在屋外看看报纸。他说,99岁的他什么都不想,过一天就赚一天,能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而言就是最大的安慰。
季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