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近年来,苍南县积极引进推广番茄新品种、新技术,设施番茄产业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我国衔接南方与北方产区之间越冬番茄的重要产区。销售数据显示,今年苍南番茄平均售价在每公斤4.6元左右,亩产达2.5万元,总产值约10亿元,产值同比翻了一番。
番茄是家常蔬菜,大江南北都有种植,为什么苍南番茄如此“受宠”呢?苍南番茄产业崛起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规模化种植产生量能效应
目前,苍南番茄种植范围覆盖该县灵溪、龙港、马站等10多个乡镇,全县番茄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去年全年总产24万吨,总产值8.4亿元,番茄俨然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苍南县番茄产业协会秘书长沈年桥介绍,有别于传统种植方式,苍南番茄产业发展摒弃了低、小、散的种植模式,在经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后,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体量。据统计,全县3000多户番茄种植户中,八成以上是规模种植户,且种植户普遍种植技术高,专业知识丰富,是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主力军。
规模化种植离不开农业配套设施的支持。自2010年以来,苍南通过现代农业等项目扶持带动,积极发展番茄标准钢管大棚建设。与此同时,当地还加快番茄集约化育苗水平,目前已建成2万多平方米的连栋大棚、玻璃温室等现代化育苗设施,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株。
科技化栽培提升产量品质
随着番茄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番茄栽培技术水平势在必行。苍南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林辉介绍,近年来,苍南大规模示范推广番茄嫁接育苗、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缓释肥减量、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新型弥粉机防病、耕整地机械化等栽培技术,增产增效成果显著。
苍南直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直升有20多年的番茄种植经验。他告诉记者,想要种好番茄,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是关键。“我现在种植了300多亩大棚番茄,通过大棚加膜技术确保番茄苗顺利过冬,同时还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降低种植成本,大大提高种植效益。”朱直升说。
林辉介绍,苍南还大力推广“大棚番茄-晚稻”轮作模式。采用该模式后,番茄亩均产量在60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可达14100元,扣除生产成本,净收益超过8500元。“轮作既充分利用土地,还减轻番茄青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有效改良土壤,同时也增加粮食产量,一举多得。”林辉说。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的“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就落地苍南。据了解,这一项目以我国南北方主要设施蔬菜种类为对象,旨在集成优化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据有关专家介绍,该项目之所以落户苍南,就是因为当地设施番茄栽培技术基础好。
打造品牌扩大市场销路
为扩大苍南番茄影响力,当地引导符合要求的番茄种植户使用“苍农一品”县域区域品牌,并建立番茄产业联合体,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分级包装上市,提升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才能打响市场,保障价格,提升销量。”朱直升对此深有体会,现在,他的“沁亲鲜”品牌番茄已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他还正与世纪联华超市接洽合作事宜。
眼下,苍南番茄销售网络正在不断拓宽,销售范围已覆盖华东、华南、华北、华中等二十多个省区。随着苍南本地番茄产业的集聚发展,周边平阳、福建福鼎等地农户番茄也运到苍南销售,苍南俨然已成为横跨闽浙两省产区,同时辐射全国市场的番茄产业集散地。每到番茄收获时节,每天都有1500吨至2500吨的番茄从苍南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为提升番茄产业,近年来,苍南还准备建造番茄主题公园,利用番茄的品种多样性打造田园或温室的种植景观,将观光和科普教育结合,挖掘番茄文化增加娱乐创意。
苍南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当地还将优化番茄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区域品牌,持续推动番茄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