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广杨梅优质栽培技术,促进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期介绍杨梅避雨栽培技术、杨梅矮化栽培技术、杨梅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以供学习。
杨梅避雨栽培技术
水果避雨栽培技术是水果生产中一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也是现代高效果业一种重要的生产模式,可起到避雨、降低病害和水土流失、减少裂果、提早熟期、提高果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花期避雨还能减少落花,提高坐果率。
避雨栽培适合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推广,已在我省葡萄、杨梅、枇杷、桃、樱桃、蓝莓等水果上应用。通过生产应用表明,避雨栽培技术是水果生产中一项十分有效的新型实用技术,特别是对杨梅这种多雨季节成熟的水果,提质增效更为明显,在我省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杨梅避雨栽培技术模式分为避雨网室栽培(顶棚覆盖避雨棚加防虫网)、避雨伞和大棚促成栽培三种类型,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避雨网室栽培模式。该模式在生产中有以下优势:一是保果增产,落果率明显降低,商品果率提高;二是单果重增加,果实品质提高,果蝇、白腐病危害明显减少;三是产量增加,损耗降低,效益提高。
技术要点
1.覆盖时间
采前40-50天覆盖防虫网,采前15天梅雨季未到之时在顶棚覆盖避雨膜,前期雨水较多时可适当提前,大风雨前后及时检查并修补加固。采收结束后及时撤去。
2.园地选择
大棚架式宜选建在平地或坡度相对平缓的山坡地,避雨伞适宜山地,设施栽培适宜在受风影响较小的山地。
3.树形与密度
选用自然开心型的矮化树体,树高在2.5米以内。避雨伞适于冠径较小的树。大棚架式可适当密些,而伞形或单株架式要稀,以利操作。
4.疏果
避雨栽培落果较少,及时人工疏果。
5.肥水管理
视树势、结果情况施肥,提倡适施有机肥或生物肥,少施化肥。
6.病虫害防治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12月上中旬做好冬季清园。搭建防虫网和避雨大棚后,不使用农药。
杨梅矮化栽培技术
杨梅生产老区,存在树体高大、疏果难、采摘难、管理费工、劳动力成本高、采摘率低、精品率低等问题。农民采摘常常要搭架子、爬梯子,很不安全。采摘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杨梅提高效益的一大瓶颈。为了提高杨梅生产效益,必须矮化杨梅树冠,从幼树开始培养矮化树形,塑造矮化树体骨架。
技术要点
1.定干低
要在嫁接口以上20-25厘米处定干,使分枝节位低。如果定干偏高,会给以后培养矮化树形增加难度。同时主枝保留4个,东、南、西、北各一个,方位分布均匀。
2.成枝角大
一般第一次主枝成枝角要大于或等于60度,不能小于60度。第二次、第三次主枝延长枝成枝角要增大至70-80度。要求第四年底树长至3.5米宽、1.8-2.0米高时,树冠外围近地点高度在70-80厘米。
3.拉枝早而勤
第一次拉枝要在定植的当年年底冬肥施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拉枝均在年底冬肥施后进行,要遵循空间布局法原则,主枝延长枝成枝角要增大至70-80度,比第一次拉枝主枝成枝角更大。
4.整枝修剪恰当
整枝修前的原则也是按空间布局法进行。每个主枝上距离主干55-60厘米处选择一个直立枝作为第一副主枝,第一副主枝上的枝组向外生长,负责其四周空间的枝组布局,第一副主枝可以解决开心形后出现的中央太空问题。在距离第一副主枝50-55厘米处主枝上选择两个平对生枝条作为第二个、第三个副主枝,第二、第三副主枝上选择3个直立枝,直立枝上枝组向外长,负责主枝外端左右两侧空间的枝组布局。
杨梅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通过应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可以使杨梅树提早一年挂果,提早两年达到丰产,生产出来的杨梅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3%以上,单果重达到25克以上,具有早熟、果大、形美、味佳等特点。
技术要点
1.示范点建设
选择在通风透光条件比较理想的山腰地,管理相对比较方便的集中成片的杨梅园应用该技术。
2.土壤改良技术
杨梅是多年生的木本果树,从栽植后多年固定在同一位置,因此土壤环境、通气性、土壤肥力直接影响到树体的生长发育,要达到速生丰产,必须加强土壤深翻、改良,在10-11月间,每年或隔年对以树冠滴水线为基准,内外宽度约40厘米处进行土壤深翻一次,深土与表土对换,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根的生长发育。
3.合理化施肥技术
根据杨梅的需肥特点合理施肥,一般以钾肥为最多,其次是氮、磷肥。氮、磷、钾肥的比例为1:0.25:1.5为宜,一年施肥三次。另外,还应注重根外追肥,开花后期喷施0.3%-0.5%的磷酸二氧钾液、0.2%-0.3%的硼砂液各一次。
省农技推广中心提供
杨梅避雨网室栽培。
杨梅避雨伞栽培。杨梅大棚促成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