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养生

旅游归来台州大伯出现高热头痛肌无力

天热了,要警惕蜱虫来袭

  •   随着气温的升高,有一种虫子一定要警惕:蜱虫,尤其是带“毒”的蜱虫!“这种小虫最近又开始猖狂了。”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下沉”到对口帮扶的天台县人民医院,会诊了一例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病人,而传播此病的媒介生物就是蜱虫。据了解,最近两个月,天台县人民医院已收治了6例这样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潘红英提醒,“蜱虫病”进入流行高峰期,穿着单薄又经常外出劳作或野外旅游及与羊、牛、犬等接触的人,要警惕蜱虫咬伤。
    大伯旅游归来被病击倒
      60多岁的钟大伯,患有糖尿病多年。5月下旬,他外出到山里游玩了一趟,没想到两天后莫名其妙地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到39.℃,并伴有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恶心不适等症状。开始以为是感冒发烧,就自己吃了点药,结果并没有好转。
      于是,他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就诊。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陈英俊发现,除了高热,钟大伯的血小板竟下降到了正常范围下限的二分之一,而且还在继续下降,其他情况也很不好。
      尽管钟大伯一时说不清是否被蜱虫叮咬过,但参照已收治的多个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上山旅游的经历,医生怀疑他患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立即将他的血液标本送至天台疾控中心。果不其然,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最终钟大伯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经半个月对症支持救治后,钟大伯体温、血小板等趋于正常,精神也明显好转。“旅游一趟居然莫名其妙地发烧,说是什么感染病毒,吓都吓死了!”回忆半个多月来的可怕经历,钟大伯仍然心有余悸。
      事实上,最近两个月,像钟大伯一样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就有6例。“通过‘双下沉’,省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入,现在这样的疾病在当地医院也可以治了。”潘红英说。
    被带“毒”蜱虫叮咬有生命之虞
      潘红英主任介绍,蜱,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主要生活在森林、丘陵地区。它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会叮人吸血。蜱虫吸血时把头埋入皮肤下,吸血时间可长达数天,吸饱血后自行脱落。发生季节绝大多数在4-10月。“大多数人被蜱叮咬后仅会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虫作为一种传播传染病的媒介生物,体内可有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如新型布尼亚病毒),常通过叮咬吸血使人患病,尤其是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潘红英说。“万一被蜱虫咬了,或去过山区乡村后出现明显不适,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潘红英介绍,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最能自我感觉到的是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并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有的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此外感染该病毒后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肌痛、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另外,少数患者还会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等,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但如果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重症“蜱虫病”家属要注意防护
      潘红英说,从接诊的重症病人来看,大部分叮咬发生在树林、低矮灌木林等处,到野外劳作或旅游时要注意自身防护,尽量穿质地光滑的浅色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裸露皮肤可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返回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后立即清除。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在有蜱类的环境活动过后,要及时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重点是头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薄嫩的部位。”潘红英提醒,如活动时携带宠物的,离开时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如若发现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惊慌,也不要生拉硬拽,因为强行拔蜱虫,它反而会叮得越紧。正确的做法是将酒精滴到虫体上,然后轻轻拔出,或者拿烟头烫虫体,虫体可自行脱出,如果实在取不出,建议立刻到医院就诊。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更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潘红英指出,蜱虫叮咬感染病毒发病,正常人通过接触该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也可能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传人”。因此,特别提醒病人家属,尤其陪护的家人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接触病人的体液或呕吐物。
    梁婧娴 宋黎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