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望着成片的甜玉米,省农科院派驻武义县大溪口乡科技特派员卢华兵信心满满。今年,他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户种植的甜玉米“雪甜7401”丰收在望。“保守估计每亩收入可达 7000-8000元。”卢华兵说。
“‘雪甜7401’是一种水果型甜玉米,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生吃,甜脆可口,不仅品质优、产量高,而且熟期早。”卢华兵说,30亩甜玉米,仅一季就可为当地农民带来10多万元的收益。
这是省农科院和武义县科技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根据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部署,省农科院“联姻”武义县大溪口乡,开展新一轮扶贫(2018-2022年),落脚点在大溪口乡溪口村。“作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省农科院最大的优势是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成成果多。”省农科院产业处处长游兆彤介绍,双方将携手合作、共同发力,打赢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让科技种子在武义山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
大溪口乡地处武义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推广种植甜玉米、发展绿色产业是省农科院结对帮扶溪口村的首个农业项目。今年,30亩基地种有水果甜玉米、黑甜玉米、黑甜糯玉米等一批特色玉米新品种。
为了把技术传授到位,指导村民们种好玉米新品种,卢华兵吃住都在大溪口乡,在玉米生产季节,深入田间地头,从播种、育苗到覆膜、盖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手把手指导农民做、示范给农民看。“当地农民首次种植这种水果甜玉米,如何选择苗床,如何做好田间管理,绿色防控病虫害等环节,都需要细心指导。”卢华兵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首次引种水果甜玉米一举成功,由于品质优,脆甜爽口,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且按个售卖,以每亩有效穗2000株测算,收入超过8000元,比过去每亩收益提高10倍以上。“科技扶贫要有的放矢,要扶到点上、帮到根上。”游兆彤说,大溪口乡独特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生产绿色农产品。结对大溪口乡,省农科院就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6月15日上午,省农科院在武义县大溪口乡举行“送科技成果路演下乡”推介活动。
本次科技成果推介会上,省农科院根据武义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新技术、新品种,推出了猕猴桃、草莓、鲜食大豆、玉米、覆盆子、优质水稻、油菜、蚕桑、柴叶豆腐、油菜等十项最新科技成果,受到当地种植大户的追棒。
“联姻”建基地,共筑富民路
先进技术只有通过抓项目、建基地、扶产业,才能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扶贫还要有抓手。”游兆彤说,“在结对帮扶上,我们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共建产业扶贫基地,精准帮助农户脱贫。”
院乡“联姻”,共建绿色田园,是省农科院科技扶贫的一大抓手。2018年10月,与大溪口乡“结亲”后,省农科院制定了扶贫产业振兴计划,同时成立了帮扶小组。针对当地的生产实际,帮扶专家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先后组织食用菌、蔬菜、玉米、植保等方面的专家到大溪口乡指导,采取“博士团”和“土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扶贫产业基地,打造绿色田园。目前,绿色田园除种植水果甜玉米基地外,还发展了茄子10亩、丝瓜等其他蔬菜5亩。这些产业基地预计年收益将达20万元。
为了建好绿色田园,示范给农民看,省农科院玉米所、植微所等单位党支部与溪口村党支部结对,14名专家、研究员与溪口村党员共建责任田,实行“1+1+3+X”项目管理模式,即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由1名党员和3名长期工固定管理,带动多名低收入农户短期务工增收。同时,村里还成立农业公司,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全过程按照绿色标准生产,省农科院则以零成本、零距离、零门槛的模式,对当地的蔬菜、玉米等主要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源头上把关,有效保障大溪口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支部联动、院乡“联姻“,助推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省农科院已在大溪口落地食用菌、蔬菜、玉米等4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实帮扶资金130余万元。
“以点带面,通过抓项目、建基地等方式,未来省农科院将进一步服务于武义县农业产业发展,让帮扶成果返利农民,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游兆彤说,这是省农科院开展“十大科技行动兴乡村、百个创新团队联百村(企)、千名党员专家送服务”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一次有效践行。
技术开花结果,绿色产品进城
“这个玉米又甜又脆又爽口。5元一蒲。”“甜度高,水分足,比我们本地玉米好吃多了!”6月15日上午,在武义县大溪口乡溪口村路两旁,香气四溢,刚煮熟的水果甜玉米成为热卖品,引来众多游客的热棒。
当天,武义县大溪口乡举行甜玉米采摘活动。采摘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许多来自武义县城的游客穿梭在玉米地里,采摘刚成熟的玉米棒子,体验田间乐趣。不少游客还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发抖音和微信朋友圈,记录美景,分享快乐。
采摘活动现场不仅可以免费品尝到水果甜玉米、黑甜糯玉米等新产品,还能尽情享用柴叶豆腐、千层糕、麻糍、油饼、油条、馄饨等特色小吃。游客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享受口福。“今年首次种植的水果甜玉米,品质特别好,一个玉米棒能卖5块钱,亲自采摘的可卖到6块钱一蒲。”武义县大溪口乡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鲍志远说,今年端午节期间,他们一天卖出了800蒲左右的水果甜玉米,净赚了3000多块钱。“先进技术开花结果了,农民最犯愁的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游兆彤说,“只有打通销路、解决农牧产品卖难,才能形成科技扶贫协作的良性循环,真扶贫、不返贫。”
为帮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省农科院在农产品售后上下功夫,给农民出谋划策,除联系企业收购、举办采摘游等活动,在当地销售外,还探索建立“科技+产业+电商”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将新品种甜玉米销往金华等城市,实现“先进技术下乡,绿色产品进城”的协作双赢,最终让农民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