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在《光明日报》撰文说,垃圾处理事关公益、民生和城乡环境。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垃圾处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依然面临较多困难。客观认识我国垃圾处理困境,有助于尽快走出困境。
首先,要客观审视我国垃圾处理取得的重要成就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的商业模式基本成熟。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稀缺、居民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作为最典型的邻避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和落地越来越难。非法倾倒、随意堆放、无控处理、简易处理仍然比较常见,亟待各级政府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国的垃圾处理,成绩要充分肯定,问题也应毫不规避。
其次,要平衡好垃圾处理当务之急与久久为功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大部分区域,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结构优化与水平提升依然是当务之急,分类减量是久久为功的慢工细活。要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问题,必须大力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来替代城市或村镇周边大量存在的垃圾堆放点、无控处理场、简易填埋场。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在全社会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必须将高标准的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根本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