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通讯员 赵陆
本报讯 近年来,我省供销社系统积极发挥优势,多渠道、多维度、立体式开展省外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显著。至目前,省供销社已先后与四川巴中、贵州黔西南州等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发展蓝莓、长毛兔、茶叶等产业,通过注入扶贫产业“活水”,构建长效帮扶机制,积极助力贫困地区和群众“真脱贫”“稳致富”。
“农户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帮扶资金折股量化扶贫对象、平台公司全程技术服务、蓝莓果子保证收购”。省供销社全资企业兴合集团参股的企业“浙江蓝美”按此模式,已在四川巴中、雅安,安徽潜山,江西安远等地建成5000亩蓝莓示范基地。未来3年内,仅在四川和贵州,就将建设超过20万亩的蓝莓基地。“新兴水果蓝莓,适栽区域广、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高、农户参与性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扶贫致富果。”“浙江蓝美”副总雷洪飞说,他们自主研发的新品种“蓝美1号 ”, 丰 产 期 的 亩 产 可 达1000-2500公斤,按20年周期测算,每年卖鲜果的亩均净收益可达6000元以上。该公司还与当地供销社等合资组建平台公司,提供苗木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打造蓝莓全产业链。
在贵州普安县,省供销社所属的浙茶集团与当地政府联合投建的茶产业园,已于3月开建,明年春茶开采时即可投入运营。产业园总投资约2.8亿元,主要涵盖“白叶一号”内销茶、出口茶和深加工茶制品。为加快项目落地,浙茶集团在当地注资3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全程负责项目管理。
去年,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已“远嫁”贵州、湖南和四川3省的4个县。其后续茶叶加工、销售和品牌运营,均由浙茶集团负责。“贵州普安的茶产业园项目投产后,预计年综合产值可达近4亿元,为当地茶农人均增收7500元,助力1.1万人摘掉贫困帽。”浙茶集团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还将发挥集团资金、技术和产业优势,在当地打造种植、深加工、包装和销售全产业链,并专门注册“携茶2018”品牌助推当地茶叶走向全国和世界。
除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外,省供销社借力自身强大的营销网络,帮扶30个国家级贫困县设立61个贫困地区农产品专柜和专区,其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560万元。杭州、嘉兴和金华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年销售新疆水果30万多万吨,销售总额超过25亿元。
成绩只代表过去。省供销社主任邵峰表示,要继续推进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选好产业,育好龙头,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合作机制,拓宽消费扶贫渠道,提供长期稳定政策。不仅要“扶上马”,更需要“送一程”,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地区和群众“真脱贫”“稳致富”,真正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