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增殖放流保资源,修复渔场促民生”。由省农业农村厅和舟山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19年“全国放鱼日”暨浙江省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主会场活动,6月10日在舟山举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宣布放流活动启动,省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林健东出席并讲话,舟山市市长何中伟致辞。
林健东在讲话中指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增殖放流,既要放好,更要管好。各地要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放流工作,科学合理确定放流品种、数量、规格、时间、地点和方式,加强对民间放流活动的指导和渔业资源管护,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爱护水域环境的意识,凝聚起推进渔业绿色发展、产业振兴的强大合力。
增殖放流,是国际社会公认并通常采用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做法。近年来,浙江在深入开展“一打三整治”,实施渔业减排限养,推进渔场修复振兴和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同时,广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全省过去3年共投入资金4.7亿元,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66余亿单位,取得了重要水域渔业资源初步恢复、水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相关区域渔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显著成效。
目前,东海正处在休渔期。保护渔业资源,守护“海上粮仓”,不仅要靠“休养生息”,更要有针对性地增殖放流、勤于“补仓”。活动当天,在舟山市普陀区莲花洋海域,计有600多万尾大黄鱼、黑鲷等苗种“游”入碧波,为东海“增丁添口”。接下来的一个月,全省江河湖海还将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亿尾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