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不久前举行的嘉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作为整市列入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的先行创建单位,嘉兴要持续改革发力,锐意创新提升,高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大力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乡村四月闲人少”,五月人倍忙。初夏的嘉禾大地,一派生机勃勃。莺歌燕舞的村落,繁忙耕作的场景,随处可见。置身其间,记者深深感到,在这方活力四射的“鱼米之乡”,新时代的田园牧歌正在奏响序曲。
美丽乡景“绘”出硕果
去年10月,嘉兴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提出了奏响“新时代田园牧歌”的口号。“新时代田园牧歌,简而言之,就是要体现‘生产美’,也就是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彰显现代生产力特征的综合田园发展模式。”嘉兴市委领导如是说。
油菜花开,满目金黄。前些日子,嘉善县大云镇的千亩花海,甚是壮观,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大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主任高春喜介绍说,镇里利用流转的土地,营造出多层次连片花海和独特的田园景观,一年两季。“我们将完善景观路网建设,逐步打造成长三角甜蜜度假目的地。”
美丽乡村建设催生“美丽经济”。嘉兴坚持深化“千万工程”,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彰显“秀水泱泱、粉墙黛瓦”的江南“底色”。
短短几年,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从有名的“养猪村”变成了“网红”棒球旅游村。今年计划举办3项全国性青少年棒球赛事,还引来湖南卫视签约,打造一档全新文旅节目。“以前,我们住在河边都不敢开窗。现在我常在河边蹓跶,风吹来都有香味。”64岁的村民俞运华说。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村里近年来全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沿河绿道、沿路景观建设和房屋立面改造,还和企业联合建设了高标准的棒球场。
嘉兴全市的成效,自然更是喜人。到去年,已创建2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75个特色精品村,16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有3个村入榜“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今年初,嘉兴提出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新目标。各县(市、区)围绕全域规划、城乡融合,修订完善升级版总规。全市要建成7条美丽乡村风景线、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6个3A级景区村。加快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行动,巩固“千万工程”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产业振兴带动强村富民
嘉禾熟,天下足。
2018年,嘉兴市农民人均年收入34279元,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鱼米之乡”嘉兴,于去年6月发布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目前,已认定首批15个嘉兴名牌农产品,力争到2020年,品牌年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让全市的优质农产品共享这一品牌,助力嘉兴农业产业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在嘉善,致力于众创孵化、标准化管控、生鲜菜市连锁等一体化发展的“尚品农业”,投入亿元打造了一个大型农业体验园区,让老百姓吃上更多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
在秀洲,“赛亿科农业”利用自主开发的“智慧养鱼”平台系统,正在智能化改造水产大镇王江泾的800余个鱼塘。
在海宁,袁花镇梨园村组建了南方梨专业合作社,统一标准、品牌和购销,组织农户抱团拓市,被赞为“一举多得的好事”。
近些年来,嘉兴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的同时,以雄厚的农业产业基础为支撑,连续3轮实施“强村计划”,探索形成了“强村九法”,持续推动村强民富。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03.8万元,96.3%的村经常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实现转化。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强村计划”,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提升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增幅。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是今年嘉兴的工作重点之一。计划到2020年,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不少于2万亩的农业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区)的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总规划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明确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向开发区倾斜,加快“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二产的理念、三产的思维”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农耕文明助力村域善治
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不少农家至今还保留着手工缫丝车。每到农历四月,便会举办与蚕文化相关的“蚕月”活动。新建“互联网+”蚕室,成为我省首个全龄人工饲料四季养蚕示范项目。
如今的云龙,每张蚕种可增收40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当地还举办祭蚕神、织蚕网、吃蚕饭等系列蚕文化活动,传承与发扬蚕俗文化,继而发展出新的蚕桑文化旅游业。
在发掘传承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格局的同时,嘉兴不断探索创新“三治”融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筑牢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平湖林埭镇徐家埭村有家“美丽超市”。该村对农户的优美庭院创建、垃圾分类投放等工作,每月评定积分。凭积分,农户可到该超市换取生活用品。由此,逐渐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村里还成立了村民议事厅,直面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信用好还能贷款,真好!”桐乡市石门镇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探索推出“三治信农贷”,很受农户欢迎。目前,有9764户农户获得了14亿多元的信用贷额度,有236户成功贷款3695万元。
近年来,在全国率先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嘉兴,创新开展“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已评选出示范村100个。有网格管理员2.2万余名,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成功率达99.3%,零发案村、降发案村比例达62%。全市有87项省级以上非遗,创建了2个省级非遗主题小镇、2个民俗文化村。
“今年,嘉兴将继续挖掘蚕桑文化、渔文化等文化遗产,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可阅读、有记忆、能漫步的乡村。”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围绕建设善治乡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