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主栽的单季茭白品种有“金茭1号”“金茭2号”“丽茭1号”“鄂茭1号”“鄂茭3号”等;双季茭白品种有“龙茭2号”“浙茭6号”“浙茭7号”“浙茭8号”。这些品种都有各自的特性。
单季茭白品种
金茭1号:早中熟。植株长势较强,株高250厘米左右,叶鞘浅绿色覆浅紫色条纹,单株有效分蘖1.7-2.6个,肉质茎膨大4节,平均壳茭重124.6克,茭肉长20.2-22.8厘米,宽3.1-3.8厘米,肉质茎表皮光滑、白嫩。在我省中西部地区海拔500-700米山地种植,7月底至9月初采收,亩产1200-1400公斤。
金茭2号:株高216厘米,叶色较淡,叶鞘浅绿色,有两个比较集中的采收期。夏季6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采收,平均壳茭重120克,茭肉长15.9-17.8厘米,宽3.8-4.0厘米。秋季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采收,平均壳茭重98.0克,茭肉梭形,茭体4节,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佳。亩产2100-2400公斤。
丽茭1号:早中熟。植株高度240厘米左右,单株有效分蘖2-3个。肉质茎膨大4节,长16.7-18.6厘米,壳茭重142.5-178.6克,肉质茎表皮白嫩,光滑,品质好。在我省中西部海拨500米以上的山地种植,7月下旬开始采收,8月中旬进入盛采期,亩产约1800千克。
鄂茭1号:早中熟。株高240-280厘米。肉质茎竹笋形,长20-25厘米,横径3-4厘米,表皮洁白光滑,肉质细腻,微甜,单茭重100克。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9月中下旬上市,一般亩产1250公斤。
鄂茭3号:晚熟。株高225厘米左右,肉质茎长21厘米左右,横径3.5厘米左右。单个壳茭重100克左右。肉质茎笋形,表皮白色、光滑,肉质致密,冬孢子堆极少。采收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一般亩产1100-1200公斤。
双季茭白品种
龙茭2号:植株长势强健,株型紧凑,叶绿色,叶鞘浅绿色,分蘖力强。秋茭株高175.7-179.4厘米,夏茭株高173.0-179.2厘米。秋茭10月底到12月初采收,平均壳茭重为141.7克,每亩产量1500公斤;夏茭5月上旬到6月中旬采收,单个壳茭重150克左右,单个净茭重110克左右。肉质茎个体较大,膨大的茭体4-5节,色泽洁白光亮,肉质细嫩,亩产3000公斤,全年产量约4500公斤。
浙茭6号:中熟,植株较高大,秋季植株高度208厘米,夏季植株高度184厘米,秋季每墩有效分蘖8.9个。壳茭重116克,净茭重79.9克,肉茭长18.4厘米、粗4.1厘米,茭体膨大3-5节,以4节居多,隐芽白色,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佳。孕茭适温16-20℃,秋季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采收,春季大棚栽培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收,露地栽培约迟15天,亩产约4000公斤。
浙茭7号:双季早熟。植株长势中等。秋季植株高度169厘米,平均有效分蘖10.9个,壳茭重132.7克,净茭重97.8克,肉质茎长23.2厘米,粗3.5厘米。夏季植株高度165厘米,壳茭重135.6克,净茭重98.2克,肉质茎长24.5厘米,粗3.7厘米,肉质茎3-5节,隐芽白色,表皮光滑洁白,肉质细嫩,商品性佳。中抗锈病与胡麻斑病。正常年份,秋季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采收,夏季4月底到6月初采收,亩产约3500公斤。
浙茭8号:夏秋二季早熟品种,夏季采收期比“浙茭911”提早5-6天,秋季与对照相仿,秋季每墩有效分蘖数10.5个。秋季壳茭重107.8克,净茭重70.2克,肉质茎长19.15厘米、粗3.43厘米;夏季壳茭重123.7克,净茭重85.1克,肉质茎长20.17厘米、粗3.51厘米。肉质茎3-5节,隐芽白色,光滑洁白,肉质细嫩。中抗锈病和胡麻斑病。秋季平均亩产1194公斤,分别比“浙茭 911”“梭子茭”增 7.91%和10.48%;夏季平均亩产2278公斤,分别比“浙茭911”“梭子茭”增9.61%和8.26%。
金华市农科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