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缙云胡源探索革命老区振兴的启示

  丁南森、胡海默来稿说,缙云胡源乡是革命老区,近年来通过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起一条15公里长的“生态走廊”,从而培育出多个特色产业,为农民插上了增收翅膀。沿线村民去年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胡源乡也荣获“2018年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第一批省级样板”称号。“生态走廊”成为该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抓手,同时也带来几点启示。
  一要树立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走廊”建设是胡源乡实现“两山”转化的一个载体,并不断延伸和拓展。去年全乡建设“驴道”22条,吸引了7万多“驴友”;建成一条玻璃栈道,带旺了蛟龙大峡谷景区,实现旅游门票收入超百万元。在“生态走廊”沿线改造和发展了500多亩有机生态黄茶园,70%销售来自乡村游客和“驴友”,直接促进28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生态走廊”建设还带动民宿产业发展。抱骨岭脚自然村10家民宿,去年实现产值600多万元,同时增加就业100多人。
  二要找准凝聚民心的可行举措和具体方法。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走进胡源乡,小溪小沟水清鱼跃、小街小巷干净整洁。乡村干部说,是“四级家训”凝聚了民心,推动了乡村文明和“生态走廊”建设。这“四级家训”分别是家家户户式样统一、内容各异的“小家”家训、庭院大门口用小竹片拼成的“团体”家训、祠堂的宗族家训和各村的“大家”家训。村民出入家门、庭院、街道都可看到这“四级家训”,它已深入民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规范。
  三要选好“领头羊”。蛟坑村原是全乡民间纠纷最多的村,2017年集体收入不到2万元,经营性收入几乎是零。胡源乡选派一名甘于奉献、乐为家乡办实事的乡贤担任“领头羊”后,“生态走廊”建设快速推进,村企合作让“消薄”项目落到实处,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实现村强民富。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5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村实现“旅游+”收入突破700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