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按照绿色发展示范县“六个一”的建设目标要求,坚持走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引领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真抓实干,确保畜牧业绿色发展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嵊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全市畜牧业绿色发展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并把畜牧业发展列入我市“五水共治”政府考核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紧紧围绕畜牧业绿色发展建设目标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主体发力、社会监督的共管共治格局。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依据全市产业基础、农业资源、粪污处理和生态保护,制定了《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嵊州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意见》及《浙江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出台了《嵊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实施方案》,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了畜牧业绿色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整合涉农政策中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拳头”聚合效应,有力支持畜牧业绿色发展。
勇于创新,助推粪污生态循环利用
研发创新寻突破。在积极推广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的基础上,与嵊州可林机械公司合作集中力量研发猪粪密闭发酵技术,经过半年时间成功研制了“罐式密封发酵机”,将既湿又臭的猪粪变为无臭且干的有机肥,实现了猪粪变废为宝,同时解决了畜禽场粪污的臭气。
农牧结合好生态。大力推广“养殖场—沼液—基地”对接模式,成立了越冬粪沼专业合作社和浙江飞翼生态农业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组建了沼液运送车队,通过“政府买单+免费服务”方式在采集和运输等方面为农牧双方提供服务,将每一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物、废液精准结对农林基地,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变废为宝,实现粪污的循环利用。2017年至今,采取“养殖户+服务组织+种植基地”的运行模式,已建立茶叶、香榧、蔬菜、水果等农牧结合示范区12个,配备沼液配送和猪粪收集运输车辆26辆,对200多家养殖场开展了沼液和猪粪的收集服务,全年共配送沼液、猪粪2万吨,服务基地3万亩以上。
广泛合作求发展。积极与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养殖废弃物处理水平,通过现场培训、会议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宣传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新理念,明确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环境生态效应,实施精准施肥,从根本上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
狠抓不足,旧貌换新颜
嵊州市以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养殖场的形象,改善养殖场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美丽牧场建设。迄今已建成省级美丽牧场18家,绍兴市级美丽牧场36家,嵊州市级美丽牧场105家,全市美丽牧场比例达到43%以上。
全面摸排知底细。对全市368家养殖场对标摸排,制定短板清单、编制美丽牧场创建规划、实行销号管理。
全民动员抓落实。通过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进程通报会和现场观摩会,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确保应对有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结合五星三A创建活动,营造全民共建美丽牧场的干事氛围。
全面拆棚换新颜。通过拆老旧破危、拆脏乱差次,拆出环境面貌新气象。同时加强场内的围墙、篱笆、围栏等的修补美化。通过对基础设施改建、建设环境景观,以“建”促“见”,见变化、见成效。全面发动养殖户开展撒播花籽、护水亲水、环境整治等创建。
嵊州市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