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改好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闫改好今年59岁,18岁开始跟着舅舅学习制作响铜乐器。“制作一面合格的铜锣,要经过千锤锻打。定音的时候,通过锤击可以调节音的高低,直至音准合格。”闫改好介绍,定音工序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执锤。一个好的响铜乐器制作匠人要有好的乐感,还要有过硬的臂力和手腕功夫,并且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有丰富的乐理知识。
闫改好说:“培养一个好把式,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这种技艺只凭个人摸索很难见效,它需要数代工匠的经验积累。”
2005年,闫改好联合9个家庭作坊成立了响铜乐器制作公司。由于响铜乐器制作的习艺周期长,体力劳动强度大,年轻人多不愿学习。“从2006年到现在,每年培养四五个人,已经培养了50多个人。”闫改好告诉记者,他每年都要收徒,为了吸引更多人投身响铜乐器制作,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免费午餐,“这个活又苦又累,还会给他些补助,让他有积极性去学”。
现在,闫改好的公司可以生产苏锣、武锣、虎音锣、大中小京镲、铙、钹等10个大类150余种响铜乐器,晋剧马锣更是由他们独家生产。长子县出产的响铜乐器覆盖中国各省市,并销往海外。
(据中国新闻网 李庭耀/文2019年4月12日)